【由来】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地名汉文定为乌什。乌什的维吾尔语读音为“乌什吐鲁番”。意译为三个吐鲁番,如指其地富庶,意译“恰当”。但据《西域同文志》卷3:“回语,乌什,即乌赤,盖“山石突出”之谓。城居山上,故名。”另一说,乌什系突厥语,意为“物之顶端”,因境内乌赤山而得名。
【沿革】
乌什县汉为温宿国地,隶西域都护府。唐置温宿州,州治大石城。隶安西都护府。元、明以来有倭赤、乌赤等名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地名汉文定为乌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乌什办事大臣,光绪九年(1883年)设乌什直隶厅,隶阿克苏道。
民国二年(1913年)改清朝旧制中州、府、厅为县,因而乌什直隶厅为乌什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阿克苏道为阿克苏行政区,乌什县隶阿克苏行政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后隶属阿克苏专区。1978年11月后隶属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