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建安军为真州。舆地纪胜:“真宗朝以铸圣像成功,升为真州。”按宋信道教,铸玉皇圣祖太祖大宗金像于真州,建道观曰仪真,谓得其真仪。清雍正元年(1723年)避胤祯讳更名仪征县。1986年4月21日,撤销仪征县,设立仪征市(县级)。
【沿革】
西周一个太子叫“蚁”的,封地就在此地,这就是仪征最早的地名。春秋伍子胥逃楚投吴,是在本地的两位见义勇为者“浣纱女”和“渔丈人”的舍命帮助下成功的,解剑渡江处,得名“胥浦”。
隋炀帝开运河,沿河建了四十多座行宫,这里有两座,一曰临江宫,一曰扬子宫,从此有了扬子的名称,这段江面就叫扬子江。
南唐时迎銮镇,因接过吴国皇帝杨溥的驾,故改名“迎銮”。北宋置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升为真州①,赐名仪真郡,治所在扬子县(今江苏省仪征市),属淮南东路。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真州升为真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复为州。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废改州为仪真县,省扬子县入之。隶属扬州府。
清朝时,仪真县隶属扬州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祯)的名讳,仪真改名仪征。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为避宣统皇帝(名溥仪)的名讳,仪征县改称扬子县。
辛亥革命成功后,扬子县恢复为仪征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制,而仪征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年(1913年)8月置淮扬道,仪征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仪征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设立行政督察区,仪征县属第九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仪征县隶属江都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2月以后,区改以序号排列,仪征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直到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7日,仪征县解放,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5月1日,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北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简称扬州专区。1950年1月11日,泰州专区、扬州专区合并为苏北行政区泰州专区,仪征县属泰州专区。1953年1月5日,泰州区专员公署迁驻扬州市,改称江苏省扬州专区,仪征县属扬州专区。1971年5月12日,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仪征县属扬州地区。1983年2月28日,扬州市和扬州地区合并为地级扬州市,仪征县属扬州市。1986年4月21日,撤销仪征县,设立仪征市(县级)。
【注释】
①宋真宗赵恒信道,听说在境内的二亭山发现了王气,便命在此塑真武像,因仪容逼真,赐名仪真,后升为真州。另有一说: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仪真”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