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镇江府始设太平厅,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为太平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称扬中县,因位于“扬子江中”而得名。1994年5月13日,撤销扬中县,设立扬中市(县级)。
【沿革】
东晋以前,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之间,今扬中境域乃是茫茫沧海。东晋时期始有小沙洲露出水面,因受江水、海潮冲刷、涨坍无常。唐代,沙洲群形似"如意",因产藤条,曾名藤料沙。宋代称"小沙",明代称"新洲"。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改道南徙,至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黄河全溜夺淮,致使黄河、淮河、长江三水合流,江都市三江营口便是当年淮河入长江之尾,因江流水激,泥沙量剧增,其下老沙洲强烈崩塌,泥沙下移,使长江河床快速淤积,新沙洲突涨,加速扬中洲地之成陆进程。
清代,沙洲逐渐相连。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归,淮水南下受到遏制,沙洲相对稳定,新洲续涨,至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中心沙、雷公嘴相继出水。清末民初,新涨轮船沙露出水面,今扬中陆地之雏形形成,统称太平洲。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扬中分属丹徒、丹阳、武进、泰兴、江都、甘泉6县管辖。同年,镇江府始设太平厅,独立建置,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为太平县。
民国三年(1914年)1月,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称扬中县,取“扬子江中”之意。属金陵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府制,扬中县直属江苏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扬中县隶属江苏省第一督察专区,12月,改属江苏省溧阳区督察专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日本侵略军侵犯扬中,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解散,汉奸顾仙痴等组成伪政权,称扬中县地方治安维持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进驻扬中,击溃贾长富部。4月,平定叛军方钧部。5月,成立国民党扬中县政府,县府设在老郎街西北的龙王庙。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扬中,国民党县政府解散,顾仙痴等再次组成伪政权,称扬中县地方自治委员会。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领导。同年6月,原属武进县的中心沙,归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成立新六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又改属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初,中心沙复归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年12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消灭日伪政权,扬中县全境解放。同年11月5日,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奉命北撤。12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进入县境。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扬中县政府属淮南行署;抗战胜利后,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专署管辖,直至1949年4月解放。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上旬,扬中县人民政府在江都县嘶马镇鲍家庄成立。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扬中全境解放。扬中县人民政府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署。1958年镇江专区改为常州专区,后又改为镇江专区,扬中县属之。1967年3月,成立江苏省扬中县革命委员会。1971年5月,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扬中县属镇江地区。1981年5月8日,扬中县革命委员会改称为扬中县人民政府。1983年3月1日,撤销镇江地区,设立地级镇江市,扬中县属镇江市。1994年5月13日,扬中撤县设市(县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