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数字常识   民间典故   中国地名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人名故事  

靖江市


[日期:2014-11-30]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1848次

【由来】
       东汉末年,靖江尚未形成陆地,只有滔滔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

       有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曾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由于有了“马驮沙”这一名称,其他与“马”有关的别称,也就先后出现,如马洲、骥江、骥渚、牧城等等。其中马洲和骥江,直到现在还作为靖江的别称在使用。

       在明成化七年建县之初,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后不久,为适应管理需要,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表章中说马驮沙“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军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

       因为马驮沙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靖江县。以其地扼江海门户,且以江海多警,故名靖江。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县建市(县级)。

【沿革】
       靖江古称马驮沙,又名骥沙、骥江、骥渚、马洲、牧城、阴沙。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前成陆,赤乌二年(239年)为吴主孙权牧马大沙,属吴国毗陵典农校尉(二级政区)延陵县暨阳乡。

       晋太康二年(281年),属毗陵郡暨阳县(今江阴市)。从南北朝至明初,马驮沙一地两附,南部牧马小沙隶江阴,北部牧马大沙先隶海陵,后隶泰兴。

       明洪武二年(1369年)马驮沙全部隶属江阴;成化七年(1471年),都御史滕昭巡按南畿,谓马驮沙“地越大江,供赋税,服徭役,凡有事于邑者,多冒风涛,以奉期约为非便,而民数视昔有加”,且“其地属金陵下流,又抗江海门户,捍全吴屹然重镇”,而以“江海多警,扼其要冲;出产类江南,田赋税亩之入重于扬州”等因素,故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是年十一月,滕公奏本获准,为祈盼马驮沙从此河清海晏,安宁太平,成化帝同意设县,赐名靖江。属常州路为长春府。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改长春府为常州府。清朝,靖江县仍隶常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常州府,靖江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5月,全省正式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靖江县属苏常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靖江县直属于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隶省第八行政督察区(区署设于泰州),民国二十三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4年~1938年)隶省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设于南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8日,日军占领靖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靖江县伪政权隶伪省政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建立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11月,隶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县抗日民主政府隶苏中三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隶苏皖边区一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国民党县政府隶省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Z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苏皖边区一专区将泰兴县之广陵、曲霞、蒋华3个区与靖江合并建靖泰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8日,靖江解放。同年5月,撤销靖泰县,恢复靖江县原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靖江县隶扬州专区。1950年1月11日,泰州专区、扬州专区合并为苏北行政区泰州专区,靖江县属泰州专区。1953年1月5日,泰州区专员公署迁驻扬州市,改称江苏省扬州专区,靖江县复属扬州专区。1971年5月12日,扬州专区改称扬州地区。

       1983年2月28日扬州市和扬州地区合并为扬州市,靖江县属扬州市。1993年7月14日,靖江撤县建市(县级)。1996年8月12日,扬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县级泰州市从扬州市划出,组建地级泰州市。靖江市(县级)由新设的地级泰州市管辖。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