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于下相县东南置宿豫县。唐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之所以改为宿迁,是因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宋闵公令宿国迁于宋国内地,以为附庸。
【沿革】
春秋时为犹国、钟吾国一部分,后又相继为吴、楚国属地。秦置下相县,因位于古相水下游而得名,属泗水郡。汉魏时下相县属临淮郡、下邳郡。新王莽始建元年(9年)改下相县为从德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从德县复改为下相县,属临淮郡。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于下相县东南置宿豫县,治所在犹古城(今宿城区郑楼镇古黄河北岸)。南北朝时又多次撤并、复设。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废下相县,其辖地归宿豫县。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泗州,改置下邳郡,仍以宿豫县为郡治所。唐宝应元年(762年),为避代宗李豫名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宿迁县属淮阳军。军治所置于下邳。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年初,宿迁失守,地入金国,属邳州。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宋将夏贵向淮河以北夺取徐州、邳州,复立宿迁县。
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9月蒙古族人入境,废宿迁县,地入邳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立宿迁县,属淮安府。至元三年(1278年)后宿迁改隶邳州,仍属淮安府。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升徐州为总管府,邳、宿(安徽宿县)、滕(山东滕州)、峄(山东峄县)四州隶之。
明太祖洪武初年,邳州隶于凤阳府。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邳州属淮安府,仍领宿迁、睢宁2县。清顺治二年(1645年)夏历五月,清军在宿迁打败明副将高佐,宿迁地入清朝。是年宿迁县属江南省淮安府邳州。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二省,宿迁县隶属江苏省淮安府邳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邳州为邳县。原邳州所辖的宿迁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5月,全省正式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宿迁县属徐海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宿迁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后,宿迁县属淮阴行政督察区。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宿迁城周边建立宿迁县、宿北县、泗宿县、睢宿县和运河特区5个县级民主政权。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中共泗宿县委和县总队接管宿迁县城,在县城及近郊设立宿迁市。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撤销泗宿县和宿迁县,泗宿县部分地区和宿迁市并归宿迁县,隶属淮阴专区。1970年,淮阴专区改称淮阴地区,宿迁县隶属淮阴地区。1983年3月,撤销淮阴地区,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改由省直辖。宿迁县属淮阴市。1987年12月5日,撤销宿迁县,设立宿迁市(县级),由淮阴市代管。1996年7月19日,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宿豫县和宿城区。2004年3月,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迁市宿豫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