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统一后,置郡县,柘皋一带为橐皋县,巢湖以南为居巢县。因这里是古代居巢国的地域。西晋在原居巢境分设居巢、临湖、襄安三县。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巢州,同时析襄安为开城、扶阳两县,隶属巢州。武德七年(624年)废巢州,合两县名巢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升巢县为镇巢军。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镇巢军改称巢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降巢州为县。1983年10月23日,撤销巢县改置巢湖市(县级)。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为名。1999年底撤市改称居巢区。2011年8月22日撤地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
「居巢国」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之一。《尚书》中曾两处记载。一处是《仲虺之诰》云:「成汤放桀于南巢」,一处是《游獒》云:「周武王克殷,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左传》中也有多处记载。「巢」又作「居巢」,春秋时为吴、楚两国相互争夺的目标,先是归服于楚,最后为吴所灭。
【沿革】
商是时地属南疆,故称南巢。周时为巢(伯)国地。春秋时为楚属国。巢国多次被吴国所占,《春秋》: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公会吴于橐皋”,即今柘皋。周元王四年(前472年),越灭吴,巢国还楚。
秦统一后,置郡县,柘皋一带为橐皋县,巢湖以南为居巢县,也作居鄛。两县均属九江郡。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设淮南国,领居巢。景帝四年(前153年),居巢改属庐江郡(橐皋仍属九江郡)。东汉橐皋归逡遒县(今肥东),居巢为刘般封国,称居巢侯国。东汉末年,袁术占据淮南,重立居巢县。建安三年(198年),居巢属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占居巢,此后一直隶属曹魏。
西晋在原居巢境分设居巢、临湖、襄安,隶属庐江郡。南北朝设南豫州,领南礁郡;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居巢易名蕲,隶属刘宋。萧齐因之。南梁置合州,蕲所在的南谯郡属之。
隋统一后,改合州为庐州。开皇元年(581年),襄安改属庐江郡。据《隋书·地理志》载:襄安”有龟山、紫微山、亚父山、半阳山、白石山、四鼎山”。至此,今巢湖市东、西、北方位大致形成。
唐武德三年(620年),置巢州,同时析襄安为开城、扶阳两县,隶属巢州。武德七年(624年)州废,合两县名巢县,隶属庐州。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巢县属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隶属庐江郡。至德元年(756年),归淮南军领辖,次年庐江郡改为庐州,随属之。
五代始属唐。天祐五年(908年)唐亡,归吴。后晋天福二年(937年)属南唐,归昭顺军。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归保信军。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设无为军,治所在巢县城口镇(今无为县城),领巢县、庐江二县。至道二年(996年),县治设巢城(今巢湖市址)。熙宁三年(1070年),析巢县南、庐江东置无为县。至此,今巢湖市的四至基本确定。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升巢县为镇巢军,属沿江制置使司。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无为路,镇巢军隶之。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再称巢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降巢州为县。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分天下为十八道,巢县属淮西道。至顺三年(1332年)归淮南江北行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吴设中书省,巢县隶庐州府无为州。
清废州设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巢县属庐州府,归江南左布政使辖;康熙元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后属安庐滁和道辖。
民国元年(1912)元月,废府制,巢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巢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属第二专区,后改属第五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25日改属第三专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元月改属第五专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6月,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第九区驻巢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2日,巢县解放,县政府设柘皋镇,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2月4日,巢县改属芜湖专区。同年县政府迁至巢城。1958年8月7日改属合肥市。1961年4月13日复属芜湖专区。1965年7月14日复设巢湖专区,专区驻巢城,巢县隶属之。1971年8月29日,巢湖专区改称巢湖地区,巢县隶属不变。1983年10月23日,撤销巢县改置巢湖市(县级)。1984年1月4日,巢湖市正式成立,仍属巢湖地区。
1999年,撤销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设立地级巢湖市,原县级巢湖市改为居巢区,巢湖市辖原巢湖地区的无为县、庐江县、含山县、和县和新设立的居巢区。2011年8月22日,撤销地级巢湖市和巢湖市居巢区,以原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