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南陵在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属丹阳郡春谷县、宣城县,晋置南陵戍。南陵,本汉县名,在关中,属京兆尹。东晋侨置于江南。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南陵郡、南陵县,由东晋于沿江南岸赭圻屯所置南陵戍而来。
【附加】
汉朝南陵县名含义,汉南陵县,本薄太后陵邑,陵在东北,去县六里”。以侨置县而得名。汉为京兆尹属县,亦谓“南霸陵”,因置县而奉寝陵,即汉文帝薄太后葬所。故治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
【沿革】
春秋,自周武王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始,县境为吴地。
战国,周元王三年(前473 年),越王勾践兼并吴,属越。周显王十四年(前355年),楚灭越,又为楚地。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 年),秦灭楚,归秦。
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前221 年),设郡县,县境属鄣郡。
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 年),始置宣城县(治今弋江镇)、春谷县(治今繁昌县境内),县域属上述二县,隶属丹阳郡。
东汉,宣城县废,改设宛陵、春谷二县,县境属丹阳郡春谷县地。三国入吴,恢复宣城县。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 年),分丹阳郡一部为宣城郡,宣城县隶属宣城郡。
东晋,成帝咸康末,淮北居民随晋室南渡,于今南陵县北侨置当涂县,属淮南郡。晋末分于湖为境,隋徙治于姑孰(今当涂县),遂废。孝武帝太元八年(383 年),改春谷为阳谷属宣城郡,又为淮南郡地。安帝义熙九年(413 年),并阳谷县入于湖,沿用繁昌之名(治今芜湖县陶辛圩内),属淮南郡繁昌县地。东晋于沿江赭圻城(今繁昌芦南乡)置南陵戍。
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525 年),以赭圻城置南陵县,兼置南陵郡。陈兼置北江州。隋平陈,州郡并废。
隋,开皇九年(589 年),并石城、临城、定陵、故治诸县入南陵县,属宣州。时改宛陵县为宣城县,改故宣城为青弋江(镇)。大业元年(605 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武德四年(621 年),南陵县改属池州。贞观元年(627 年),又归宣州,属江南道。长安四年(704 年),移治青阳城(今南陵城关镇),属江南道宣州。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属江南西道宣州。天宝元年(742 年),属江南西道宣城郡。乾元元年(758 年),属宣歙观察使宣州。大顺元年(890 年),属宁国军宣州。
五代,南唐升元元年(937 年),南陵县属宁国军宣州,隶江宁府。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 年),南唐平,改宁国军,仍称宣州,隶江南路。天圣八年(103年),分东西两路,南陵县属江南东路宣州。南宋,乾道二年(1166 年),升为宁国府,属江南东路(亦称江东路)宁国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南陵县属江浙行中书省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 年),属江浙行省宁国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为宣州府。
明,洪武元年(1368 年)八月,南陵县属中书省宁国府。洪武十三年(1380 年)正月,属六部直隶宁国府。永乐元年(1403 年),属南京直隶宁国府。
清,行省下沿明制(宁国府),直至宣统,南陵县所属府如故。顺治二年(1645 年),属江南省徽宁道。康熙六年(1667 年),属安徽省徽宁道。太平天国期间(1857年~1864年),由浙江巡抚兼辖。同治四年(1865 年)仍由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分辖。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裁府,南陵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 月,安徽全省置安庆、芜湖、淮泗3道。南陵县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8 月,废道,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 月,划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 月25 日,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6日,划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 年)4月22日,南陵解放。同年5月13日,属皖南行署芜当专区。1950 年5 月26 日,划属皖南行署宣城专区。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组建安徽省,是年8 月27 日,南陵县划归安徽省芜湖专区。1971 年3 月29 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南陵县属芜湖地区。1980年1月29日,芜湖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芜湖市迁至宣城县,并更名为宣城地区,南陵县属宣城地区。1983年10月8日,宣城地区的繁昌县、青阳县(1988年8月17日,划归池州地区)、南陵县划归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