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以一条河流“濉溪”而得名。
【附加】
濉溪,是中国东南沿海水量最大的河流,是福建3400万人民的“母亲河”——闽江的源头。 濉溪的“濉”字读作“虽”。原来安徽省的濉河市——就是今天的淮北市,1971年更名至今。
濉溪县,特产有“濉溪大曲”酒。但是濉溪县真正出名的,在它有一个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双堆集,是中国革命史上大名鼎鼎的淮海战役重要战场之一。
【沿革】
春秋时期,本地属宋国,置铚邑,邑址在今临涣集。战国时期,本地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设36郡,县境分属泗水郡的相县、铚县、蕲县、符离县。泗水郡及相县治所均在相城(今淮北市)。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改泗水郡为沛郡,相、铚县未变。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封大将居翁为相城侯,沛郡改为侯国。宣帝地节元年(前69年)本地东部属彭城郡,其余属侯国。后侯国又改称沛郡。
三国时期,曹魏迁沛国治所至沛县(今江苏省沛县),本地分属魏豫州谯郡的相、铚、竺邑、蕲和符离5县。西晋时,沛国治所复迁相城。本地分属豫州沛国之相县、竺邑县、符离县和谯国之铚县、蕲县。
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本地属徐州沛郡之相、竺邑、符离和谯郡之铚、蕲5县;梁武帝普通六年(525年)置临涣郡,治铚城,本地分属谯州之临涣郡、蕲城郡。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析临涣郡置白掸县和涣北县,白掸县治所在今百善集南,涣北县治所在今柳孜集南秦古城村。本地分属沛郡相县、蕲城郡蕲城县、临涣郡白掸县和涣北县。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复置竹邑县,治所在竹邑城;废临涣郡和涣北县,置临涣县,治铚城。武平三年(572年)本地分属彭城郡承高县、蕲城郡蕲城县、睢南郡竹邑县、符离县,谯郡临涣县、白掸县。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竹邑县并入符离县。大业元年(605年),白掸县并入临涣县,本地分属谯郡临涣县和彭城郡蕲县、符离县、萧县。
唐初(618年),本地分属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武德四年(621年)析符离县置诸阳县,治所在今赵集山西村。元和四年(809 年),析徐州之符离县、蕲县和泗州虹县置宿州,本地分属宿州符离县、蕲县和亳州临涣县。元和九年(814年)临涣县改属宿州,本地分属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北宋熙宁五年(1063年),分属淮南东路宿州之临涣县、符离县、蕲县。南宋时,长淮以北沦为金,本地分属金南京路宿州之符离县、临涣县、蕲县。
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撤临涣、符离、蕲县3县,辖地并入宿州。本地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明、清本地无县建置,属宿州。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改宿州为宿县,本地仍属宿县。
1950年7月1日,析宿县西境置濉溪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行政专区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宿县专区。1956个1月12日,属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复属宿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改专区为地区,濉溪县属宿县地区。1977年1月12日改属淮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