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置婼羌县,曾因汉朝时婼羌人居住而得名。“婼为部落之名,羌以示种族。“婼”为“顺”,即顺附汉朝之意。1959年简化繁体字生僻字地名,以“若”与“婼”同音易认,改为若羌县。维吾尔语称若羌为“卡克里克”,但“卡克里克”的来历和含义几无文字记载,其含义有待进一步考证。
【沿革】
西汉为婼羌、楼兰国地,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楼兰改国名为鄯善,并兼并了婼羌,后隶西域都护府。西汉设伊循都尉,魏晋时,鄯善吞并婼羌,北魏置西戎校尉府及鄯善镇。隋大业五年(609年)置鄯善郡。并在郡下设显武,济远两县。
唐贞观年间称为典合城(也作兴谷城),上元二年(675年)改为石城镇,属沙州(今敦煌)。唐末至清中期称罗布。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属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和州宣慰司。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设卡克里克县丞,属新平县(今尉犁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为县,定名婼羌,属焉耆府。
1913年婼羌县属阿克苏道,1920年后属焉耆道和焉耆行政区。
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和库尔勒专署,婼羌县隶属库尔勒专署。1959年全国范围内简化繁体字生僻字地名,于是婼羌县改名为若羌县。1960年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改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同年12月,库尔勒专区撤销,若羌县划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