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析虹县之“零璧镇”置零壁县,县名袭镇名(镇名由来无考)。政和七年(1117)改“零璧”为“灵璧”。乾隆《灵璧县志》谈灵璧县沿革云:旧名 “零壁 ”,因县产磬石而 “神之 ”,改名为 “灵璧 ”。《名胜志》亦载,灵壁县产磬石 “珍之如璧 ”,故名。
【沿革】
早在三代时期,就是大禹的领地。夏商及西周时期,为群徐方国部落。春秋时期,建有取虑等方国属邑,与宗主国保持松散的隶属关系。楚国东渐北上后,地入楚国。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置泗水郡(治沛,今江苏沛县境内),设取虑县(一作“取滤”,治今高楼镇潼郡村),属之。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四月,泗水郡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境内仍设取滤县。此后,还为谷阳(治今固镇县谷阳乡)、洨县(治今固镇县濠城镇)分领。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高祖六年(前201)春,泗水郡归汉,分置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取虑县仍属彭城郡。正月丙午,彭城郡属刘交楚国。元狩六年(前117年),取虑县改属临淮郡。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楚国属徐州刺史部,余仍之。
王莽篡政,改临淮郡为淮平郡。东汉初,复名临淮郡(仍治徐),后撤并入东海郡,取滤县属徐州东海郡。建武十五年(39年)四月,取虑县改属刘衡临淮国。建武十七年(41年)六月,改属临淮郡。永平十五年(72年),改属刘衍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年),改属下邳郡,其余属豫州沛国(都相)。
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取虑县仍属徐州(初治下邳,今古邳镇。后徙彭城,今徐州市)下邳郡(治下邳)。而洨、谷阳县则分别属豫州汝阴郡、沛国。
西晋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取虑县仍属徐州(治彭城。元康间,改治下邳,今古邳镇)下邳国(都下邳)。洨县属豫州沛国。永嘉乱后废,地属汉国石勒部,取虑县属后赵徐州(仍治彭城)下邳国(仍都下邳)。后入冉魏(350年~352年)。东晋时期,地为战乱区,南北仍保留取虑县,仍属徐州下邳国。在今灵璧县南部侨置阳平郡及阳平、馆陶、濮阳等侨县。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宋代晋,仍旧制。主要设置有阳平郡阳平县。后地入北魏。北魏取虑县属东徐州下邳郡(治下邳)。又在故取虑城设临潼郡、晋陵县。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五月,改临潼郡为潼州(治取虑城),领临潼郡及取虑县。还有众多侨郡、县。
北朝·东魏武定六年(548年),仍在取虑城置临潼郡、睢陵县(先后为晋陵县)、取虑县,属睢州(治取虑城)临潼郡。后临潼郡改属东徐州(由梁武州改,治下邳,今睢宁县古邳镇)。东魏武定八年五月,北齐代东魏,晋陵县(治取虑故城)属潼州夏丘郡(均治夏丘,今泗县城关镇东)。天保五年(554年),改临潼郡为潼郡(仍治取虑故城),领睢陵县。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年)吕梁战后,今县境属陈,先后改潼州为安州、冀州,今县境内无重要可考设置。北周在境内更无可考设置。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属虹州(改治晋陵,由夏丘县改)夏丘郡(治晋陵)晋陵县。开皇三年(583年)撤郡,地属宋州(由虹州改)晋陵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废宋州,改晋陵县为夏丘县,改属泗州。南部属仁州蕲县。大业元年(605年),废仁州,蕲县改属徐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夏丘县改属徐州刺史部下邳郡(仍治宿豫);蕲县改属彭城郡(仍治彭城)。
唐武德六年(623年),撤销夏丘县入虹县。贞观八年(634年),废仁州入北谯州。贞观十三年(639年),虹县改治故夏丘城(今泗县城关镇东),改属泗州(仍治宿豫)。贞观十七年(643年),罢北谯州,蕲县改属徐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徐、泗州改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泗州改治临淮。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改泗州为临淮郡。至德元载(756年),改属淮西节镇(治汝南,今属河南省)。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临淮郡复名泗州。贞元元年(788年),徐、泗州改属徐泗濠节镇(治徐州)。元和四年(809年)正月,虹县、蕲县改属徐泗濠节镇宿州(治今宿州市老符离集)。大和三年(829年)三月,罢宿州,虹县改属泗州,蕲县改属徐州。大和七年(834年),重置宿州(初寄治虹县。不久治埇桥,今宿州市区),虹县、蕲县改属徐泗节镇(治徐州)宿州。大中二年(848年),改为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862年),宿州改属宿泗都团练观察使。咸通十一年(870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仍治徐州)。光化元年(898年),改为武宁军(仍治徐州)。不久,改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
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地属五代(907~960年)宿州(治今市区)蕲县(仍治今宿州蕲县镇)、虹县(仍治今泗县城关镇东)。后梁(907年~923年)、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6年)、后汉(947年~950年),后周(950年~960年),宿州均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今县境仍属宿州蕲县、虹县地。淳化四年(993年),宿州改属淮南路(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宿州改属淮南东路(仍治扬州),余仍之。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初,升虹县的零(灵)壁镇为灵(零)壁县(治今灵城镇),属宿州。七月,撤销灵壁县。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复置零壁县,仍属淮南东路宿州。政和七年(1117年),零壁县改称灵璧县。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三月,属金傀儡伪楚(都汴梁,今开封市),但仍宋旧制。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一日,南宋在南京(今商丘南)建立,改元建炎,仍宋旧制。建炎二年(1128年)十月,金兵入宿州。绍兴元年(1131年),改属刘豫伪齐。伪齐在宿州置招受司,后被南宋多次收复。但根据“绍兴和议”,宿州属金国。灵璧县属山东西路(治东平府)宿州。大定六年(1166年),宿州改属南京路归德府。金末,南宋收复灵璧县及宿州。
南宋绍定六年(1233年)二月,蒙古军占领宿州全境。至元元年(1265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治商丘南)。至元二年(1266年),灵璧等4个县撤销,并入宿州,仍属归德府。至元四年(1267年),复置灵璧县,改属泗州,属南宋淮南东路(治扬州)。至元八年(1271年)十一月,蒙古汗国改称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泗州降元,改属江淮行省扬州路。至元十七年(1280年),泗州改属江淮行省淮安路(治山阳,今江苏淮安),割灵璧县入宿州,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灵璧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河南江北道(治汴梁路)归德府(仍治今商丘南)宿州(治今市区)。至正八年(1348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徐州总管府。至正十三年(1353年),宿州改属河南行省归德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王朱元璋进入宿州境,收复灵璧县,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灵璧县仍属河南行省归德府宿州。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灵璧县改属中书省临濠府(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镇)宿州。洪武六年(1373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洪武七年(1374年)八月,改中立府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凤阳府改治凤阳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凤阳府改隶南京(后称南直隶)。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之。五月,灵璧县属南明弘光政权徐泗镇(治泗州,已没入洪泽湖)。
清朝初年,仍属南直隶凤阳府宿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灵璧县改属江南省凤阳府宿州。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灵璧县改属安徽省凤阳府宿州。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年5月19日),凤阳府改属安徽省庐凤道(治凤阳府)。康熙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凤阳府改属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府)。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宿州改属凤颍六泗道(治凤阳府)凤阳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宿州改属安徽省皖北道(仍治凤阳府)凤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改州为县,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2日,改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下半年,灵璧县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灵璧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2日,灵璧县属安徽省第七区。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六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24日,国民党灵璧县政府迁驻冯庙张集。11月10日,第六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北行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7月,第六专区改为第四专区(先后驻盱眙、泗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第四专区改驻宿县,灵璧县属之。
期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9日,日机轰炸县城。26日,日军占领县城。31日,日军撤离。11月8日,日军再次沦陷县城。月底,成立“灵璧县维持会”。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3月,“灵璧县维持会”改为“灵璧县国民政府”,属日伪直控区。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交还给汪伪南京“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月15日,伪“灵璧县国民政府”改属“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徐州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之而亡。
另外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边区县先后有泗五灵凤、宿灵、灵北、泗灵睢等边区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5日,改灵北县为灵璧县,改驻灵城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20日,县城失守。11月26日,被国民党军冯治安部包围,县政府全体成员壮烈牺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25日,灵璧县城解放,属江淮行署第三专区,与灵璧县有关的边区县先后有泗灵睢、灵北(后改为灵璧县)等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前后调整为灵璧县。4月15日,灵璧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49年10月共和国成立后,灵璧县仍属宿县专区。1955年2月改灵璧县人民政府为灵璧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灵璧县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7日,撤销蚌埠专区,恢复宿县专区,灵璧县改属之。1968年8月6日,成立灵璧县革命委员会。1970年宿县专区改称宿县地区,灵璧县属宿县地区。1981年12月23日,灵璧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灵璧县人民政府。1998年12月6日,撤销宿县地区,设立地级宿州市,灵璧县属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