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网站首页 >> 中国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萧县 >> 文章内容

萧县


[日期:2014-10-06]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4137次

【由来】
       秦王政二十三年 (前224 年),设萧县,因为这里在古代为萧国。北齐天保二年(551年),改萧县为承高县(仍治萧故城)。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承高县为临沛县,仍属徐州。大业二年(606年),改临沛县为萧县。

【附加】
       古萧国是夏朝殷商氏族方国。此处因荒凉萧条,所以《萧县毛传》说 “萧”为 “藁”,即蓬藁。夏代殷商六族迁此,“斩其蓬藁、藜藿而处之”,并在此建古萧国。《路史》也有夏启封孟 作土于萧的记载。后废为萧邑。西周在故萧地封了一个子姓小国。《括地志辑校》说:“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附庸。”经考证,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子微子启为宋公国于殷,位今鲁豫苏皖交界地区。今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这个萧叔是宋戴公子的裔孙,被封为萧宰,故曰“萧叔”。

       据《左传》载:鲁庄公十一年(前683年),宋大夫南宫长万弑宋闵公,以闵公从弟公子游为宋君,尽逐戴、武、宣、穆、庄族,宋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冬十月,萧叔率五族之众击败南宫长万,迎御说 (闵公弟)即宋公位,是为宋桓公。桓公因大心平乱迎立之功封于萧国,作为宋的附庸。古籍上这类记载很多,如《汉书·地理志》说萧县,“故萧叔国,宋别封为附庸也。”《史记·项羽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也说:“徐州萧县,古萧叔之国,春秋时为宋国附庸。”

       应劭《风俗通义》也对宋附庸萧国作了宋国乐叔因功封于萧,后世以国为姓,子孙繁衍,汉相国萧何就是其后的记载。这个作为宋附庸的古萧国从鲁庄公十二年(前682年)受封,至宣公十二年 (前 597年)为楚国灭亡,成为楚国萧邑,立国不足90 年。考其遗址,位今县城龙城镇北5 公里郭庄乡(今圣泉乡)欧村北。秦至唐为古萧县旧治。宋时因水患,于旧邑南半里筑新城,北连旧城,又称为南城。明万历五年( 1577年),迁今治,因为是故龙城县治,又称龙城,建国后为龙城镇,史称故地为萧故城。

【沿革】
       早在夏代这里就是萧国古邑。春秋时期属宋国,曾复建萧国为宋附庸。宋偃王四十七年(前286年)宋亡,属楚国,为萧邑。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 年),置泗水郡 (治沛,今江苏沛县境),设萧县(治萧故城),属之。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萧县属项羽西楚国泗水郡。高祖五年(前202 年)正月,泗水郡改属韩信楚国,萧县仍属之。在今境内设杼秋县(治今孙庙乡老黄口),属彭越梁国砀郡。高祖六年(前201年)春,萧县改属汉沛郡(治相,今淮北市相山)。高祖十一年(前195年)三月,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高后七年(前181 年)二月,砀郡改属吕产吕国。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砀郡改属梁国。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砀郡改为刘楫梁国。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改属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沛郡、梁国属豫州刺史部。本始三年(前71 年)六月,宣帝封丞相韦贤为扶阳侯,侯国属沛郡,自此境内分设3 个县、国,分属 2 个郡、国,余仍之。

       王莽篡政,改沛郡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国为“陈定郡”,改扶阳侯国为县,又改作 “合洽县”,改杼秋县为 “予秋县”。更始元年(23年),刘秀封为萧王。东汉初,恢复旧政区名,今县境设萧县 、杼秋县 (仍治孙庙乡老黄口),属沛郡;扶阳县(仍治故侯国邑)仍属砀郡, 2个郡仍属豫州(治谯)。建武十三年(37 年),扶阳县改为韩歆的扶阳侯国。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辛丑,扶阳侯国除为县,不久废。今县境仍设萧、杼秋2 个县,仍属豫州沛郡。建武二十年(44年)六月,改沛郡为刘辅沛国。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 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萧、杼秋2 个县,仍属豫州沛郡(初治相。太和三年,改治沛县)。黄初二年(221年),追封曹熊为萧公。太和三年 (229 年),改萧公国为萧王国。黄初六年(225年),萧王曹炳殁,无子,国除为县,改属沛国 (都沛)。青龙二年(234 年),萧县改属豫州谯郡。景初二年 (238 年),萧县改属豫州汝阴郡(治汝阴,今阜阳市区)。嘉平五年(253年),萧县改属谯郡;杼秋县仍属沛郡。

       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年)十二月,西晋代魏,改元泰始,仍设萧县、杼秋2 个县。十二月丁卯, 2 个县改属司马景沛国,仍属豫州(初治项,今河南沈丘县城。后改治陈,今河南淮阳县)。永嘉五年(311年),豫州没于刘汉国石勒部,改沛国为沛郡。

       东晋初,曾收复。大兴元年 (318 年),入石勒。大兴二年(319年),复入东晋。太宁初 (约323年),入后赵。永和五年 (349年),入冉闵。永和七年(351年),冉闵豫州刺史冉遇降晋。光寿元年357 年),地入前燕,属前燕豫州沛国,余仍西晋旧制。太和五年(365 年),前燕亡,入前秦,仍之。建元十六年(380年),沛国改属东豫州。淝水战后(383 年),地属东晋徐州。东晋义熙七年(411年),置北徐州(治彭城,今徐州市)。今县境杼秋县在东晋乱后废,萧县侨置沛郡(又称北沛郡,兼郡治),在城北侨置相县,又称在黄杨城、北辰集置沛郡,实为1个侨郡,领相、萧、杼秋县。

       东晋元熙二年(420 年)六月,刘宋代晋,今县境仍为北徐州(仍治彭城)侨置沛郡(治侨置相,今萧故城或其北),领相、萧县。永初三年(422 年),去“北”字,属徐州(仍治彭城)。

       北朝·北魏和平六年(465 年),占领萧县。泰始二年(466 年),淮北地区渐入北魏。梁大通元年(527年),梁占领萧县。不久,复入北魏,今县境设龙城县(治今县城龙城镇东),属徐州彭城郡;萧县属沛郡。南朝·梁占领期间仍设萧县,属睢州(治顿丘侨县,今宿州市老符离集)沛郡(改治淮阳,今宿州市解集)。

       北魏永熙三年(534 年)十月,东魏承袭北魏东部地区,入东魏。武定五年(547 年)正月,侯景叛东魏。二月,降梁,入梁。十一月,复入东魏,今县境内设萧县,属徐州沛郡。

       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仍之。天保二年(551年),改萧县为承高县(仍治萧故城),仍之。天保七年(556年),撤销沛郡,承高县改属徐州彭城郡(均治彭城,今徐州市)。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 年)二月,灭北齐,承高县及复置龙城县属徐州彭城郡。

       北周大定元年 (581 年)二月,隋代北周,改元开皇,今县境仍设承高、龙城县,属徐州彭城郡。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郡,直属徐州。开皇六年(586年),撤销龙城县,并入承高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承高县为临沛县,仍属徐州。大业二年(606年),改临沛县为萧县,仍属徐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徐州为彭城郡,属徐州刺史部。

       唐武德四年(621 年)五月,平王世充,萧县属徐州总管府。贞观元年(627年),徐州属河南道地理区。贞观八年(634年),改徐州总管府为都督府。贞观十七年(644年),罢徐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一年(733 年),徐州属河南道(治汴州,今开封市)。天宝元年(742年),改徐州为彭城郡 (仍治彭城)。至德元年(756年),徐州改属淮西镇节度。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彭城郡复名徐州。贞元四年(788年),徐州改属徐泗濠节镇。大中二年(848年),徐州改属武宁军节镇(仍治徐州)。咸通三年(862年),取消武宁军号。咸通十一年(870年),改属徐泗观察使。十一月丁卯,更名感化军节镇(仍治徐州)。光化二年(898 年),复为武宁军节镇;不久,改为感化军。天复二年(902年),罢感化军,萧县仍属徐州。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萧县属京东西路徐州武宁军节度。金元光二年(1223)析置永堌县,治今永堌镇。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萧县、永固县入徐州。至元十二年(1275年)复置萧县,属河南行省归德府。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萧县属中都临濠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萧县、砀山县属南直隶徐州。明万历五年(1577)因大水迁治于今址。清属徐州府。

       清顺治二年(1645年)正月,萧县属南直隶的直隶徐州。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萧县(仍治今龙城镇)改属江南省直隶徐州。顺治十八年(661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徐州改属江南右布政使司(治苏州府)。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 年8 月30日),直隶徐州属江苏省。康熙九年四月丁亥(1670 年5月19日),直隶徐州改属江苏省淮扬道(治山阳,今江苏淮阴市)。康熙十五年(1676年),直隶徐州改隶江苏省淮徐道(治徐州)。雍正十年二月甲寅(1732 年3 月22 日),淮徐道改治宿迁县。雍正十一年三月癸巳(1733 年4 月25日),升直隶徐州为府(治附郭铜山县),属淮徐海道。咸丰十年(1860年),徐州府改属江苏省淮徐扬海道 (治徐州府)。同治四年(1865 年),徐州府改属淮徐海道。光绪二年九月丁丑(1876年11月5 日),徐州府改属淮徐道。

       民国元年(1912 年)1 月,废道、府,萧县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年)6 月2日,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后,萧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 年)10月10日,萧县属江苏省铜山专区(又称第九专区,专员驻铜山,今徐州市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8日,萧城沦陷,萧县政府解体,萧县政府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 月~5 月,国民党萧县流亡政府在七区迎风口一带活动。5月14 日,驻临黄镇(今管粥集),时称“北政府”,后据萧西地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1 月25日,伪顽合流,在临黄镇及附近的亲民村、胜利村、陆庄组建萧铜丰沛四县联防政府,并以四村镇为临时流亡县府驻地。萧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存在期间,属江苏省第九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 月18 日,国民党军队占领萧城。24 日,萧县政府从临黄镇迁往萧城。

       期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18日10 时萧县沦陷,组成日伪汉奸政权,属日本海军与华北伪政权控制的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市、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成立日伪 “萧县政府”。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 月15日,改属南京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苏淮特别行政公署”(驻徐州市)。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 月13日,改属 “淮海省”(仍驻徐州市)。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萧县长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边区县取代。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 月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萧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属豫皖苏区联防委员会、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淮上办事处、淮上行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8 月23日,萧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第二专区;萧铜县 (萧宿铜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第三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 月29 日,萧铜县民主政府改属华东局华中分局苏皖边区政府第七专区;萧县民主政府改属第八专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1 月下旬,第七专区撤往苏北,第八专区撤往豫东解放区,萧县为国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萧城,萧县全境解放。1949年,设置宿县专区,属皖北行署区。1950年,由宿县析置濉溪县,驻濉溪口。1952年,永城县划归河南省,萧县、砀山2县划归江苏省。1953年,撤销宿城市,并入宿县。1955年,萧县、砀山2县由江苏省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泗洪县划归江苏省淮阴专区。1956年,撤销宿县专区,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砀山、萧县、濉溪等8县划归蚌埠专区。

       1961年,复设宿县专区,原蚌埠专区所属宿县、灵璧、泗县、五河、怀远、砀山、萧县、濉溪等8县划入宿县专区,专署驻宿县。1971年,宿县专区改称宿县地区,萧县属宿县地区。1979年,析宿县城关镇及城郊区、城西区的一部分设立县级宿州市。1992年,撤销宿州市、宿县,组建宿州市(县级),以原宿州市、宿县的行政区域为新宿州市的行政区域。1998年12月6日,撤销宿县地区和县级宿州市,设立地级宿州市和埇桥区。萧县属宿州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