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周时期属舒国,分立舒鲍、舒龙等国,史称群舒国。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翌年改龙舒县。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设舒城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取古龙舒县为名。”
【沿革】
今舒城县地,古为蛮夷聚居地,后为东夷偃姓所建群舒方国集中居住区,历夏、商、西周三代,并为西周分封。春秋时期,随着吴国北上,群舒附吴。鲁僖公三年(前657年),徐人取舒。后,楚北上东渐,为吴楚争夺交战之地,楚很快成其宗主国。鲁文公十二年(前615年),群舒叛楚,十四年楚令尹子孔袭群舒,并先后灭舒蓼、舒庸,至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灭舒鸠。群舒亡后,楚没有因旧邑设县。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设九江郡(治寿春),地属六县(治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次年别置龙舒县,属淮南国。高祖七年(前200年),封刘信为羹颉侯,领舒、龙舒两县。东汉建武四年(28年),李宪据舒称帝。是年九月,为马成所斩,入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许昌受封龙舒侯,遂改为龙舒侯国。
三国时期,因地处吴魏交战处,废龙舒、潜县、并入六安县,属扬州庐江郡六安县地。西晋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西晋代魏,复置龙舒县(今龙河口以上)、舒县(治舒城,今城关镇)地属扬州庐江郡。东晋舒、龙舒二县,仍属扬州庐江郡,后改属豫州。
南朝·宋代晋,今县境设舒县,属南豫州庐江郡(治舒城,今城关镇)。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析原龙舒县南境属吕亭左县,北仍属舒县。泰始二年(466年),改属西豫州。泰豫元年(472年),属南豫州。宋升明三年(466年)四月,齐代宋,仍设舒县(治今城关镇)属豫州庐江郡。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南齐,初仍设舒县(治今城关镇)。后废舒县,改属湘州庐江郡庐江县地。东魏武定六年(548年),地属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太建五年(573年),陈伐北齐;建德五年(576年),地属北周。今县境属合州庐江郡庐江县。
隋初,今县境仍为合州庐江郡庐江县地。开皇三年(583年),废庐江郡,庐江县改属庐州(改合州为庐州)。今县境分属合肥、庐江两县。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庐州为庐江郡,属扬州刺史部。
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划合肥县南,庐江县西,置舒城县,属淮南道庐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庐江郡改属淮南节镇;至德二年(757年)十二月,复名庐州。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舒城县属吴国庐州。吴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舒城县属德胜军,又称庐州节镇庐州。后周显德五年(758年)三月,后周改德胜军为保信军庐州。
后周显德七年(7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舒城县属庐州。至道三年(997年),庐州改属淮南路。熙宁年五年(1072年),庐州改属淮南西路。金天会五年(1127年),北宋亡,仍之。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舒城县属南宋淮南西路庐州。建炎七年(1134年),庐州曾为刘豫伪齐所括。建炎十一年(1138年),南宋收复庐州。二月,牛皋败金兀术于舒城,地属南宋。
至元十三年(1276年)二月,庐州降元,舒城县改属元江淮等处行省淮西道宣慰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舒城县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淮西江北道庐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七月,吴王朱元璋收复庐州路,改设庐州府,创江淮行省。后复为元兵所据。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复克庐州府,改属江南行省。
吴龙凤二年(163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改元洪武,舒城县仍属江南行省庐州府。是年,八月庐州府直隶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庐州府改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庐州府改属南京,后称南直隶。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月,张献忠破舒城,改名得胜州,进取庐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明亡,舒城县仍属南直隶庐州府。是年五月,改属南明弘光政权滁和镇。
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入清,舒城县仍属南直隶庐州府。闰六月,舒城县改属江南省庐州府。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庐州府改属安徽省,康熙九年(1670年)四月,改属庐凤道。雍正十三年(1735年)七月十三日,改属庐凤颖道。咸丰三年(1833年)十月二十九日,太平军占领舒城。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六日,太平军全部撤出舒城县城。在太平天国建政期间,舒城县属安徽省庐州府。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舒城县改属安庐滁和道庐州府。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五月,改属皖北道。
宣统三年(1911年)九月十九日,庐州军政分府光复舒城县。民国元年,废道、府,舒城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改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六年(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一、二师克舒城。翌年7月,正式废道,舒城县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舒城县改属第三区。同年10月,改属第三专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7日,舒城县国民政府迁往中梅河镇,是年6月8日下午四时,日军侵占舒城县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县国民政府迁回舒城。7月改属第二专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三纵八旅二十三团解放县城,组建舒六县民主政府(驻毛坦厂),舒城毛竹园、晓天、中梅河、张母桥四个区归属舒六县民主政府 ;组建舒城县民主政府(驻城冲),辖乌沙,杜店、西沙埂、西汤池、西衖、曹家河及庐江马槽,桐城大关区(时称关马区)。是年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舒城县属二专区,舒六县属三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元月21日,全县解放,是年5月1日,舒城县人民政府成立,恢复旧域。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
1949年10月1日建立共和国后,舒城县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六安专区。1955年,舒城县人民政府改称舒城县人民委员会。1968年5月13日,成立舒城县革命委员会。1971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舒城县属六安地区。1979年11月27日,舒城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舒城县人民政府,仍属六安地区。1999年9月,六安撤地设市,舒城县属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