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南朝梁置霍州,又置岳安县。隋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按《安徽通志》:霍山在“霍山县西北五里,县以此名”。按,霍山“在县西北”误。据《读史方舆纪要》:霍山在“县南五里,本名天柱山,亦曰南岳山,又名衡山。”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霍山县并入六安县。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以六安县一部及故埠镇巡检司的开化、兴贤二乡设霍山县。
【沿革】
夏属扬州,是皋陶后裔封地。春秋前是六属国,楚灭六后设灊邑(故城在下埠口,今下符桥镇),后迁至南冈(城东200步处)。秦属九江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属衡山国,五年改属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复属衡山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衡山国为衡山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设灊县(故治所在今城关镇上元街,一说在今县城西的古城畈),属庐江郡。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448年),划出部分设开化县(治所在今六安县青山镇),属庐江郡;梁武帝天监六年(507年),分设霍州、岳安(治所在今城关镇),并别置北沛郡新蔡县(治所在今下符桥),太清二年(548年)入东魏,废岳安县,置安城县,又别置义兴县。北齐废霍州,复名岳安县。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复为霍州;宣帝太建二年(570年)入北周。
隋初属庐州,后属庐江郡。开皇初年(581年),改北沛郡新蔡县为淠水县(治所在今下符桥镇),废岳安郡,改岳安县为霍山县(治所在今城关镇)。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以霍山、应城、潜城3县置霍州,并改淠水县为开化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废霍州,应城、潜城、开化、灊县统入霍山,霍山兼有5县之地,属淮南道寿州。武后神功元年(697年),改名武昌县。中宗神龙元年(705年),仍名霍山县。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改名盛唐县。天宝元年(742年),废盛唐别置霍山县,属淮南道寿春郡(治所均在今县城西郊古城畈)。
五代十国,初属忠正军寿州,南唐改忠正军为清淮军。后周复为忠正军,县名霍山,盛唐(治所分别在今城西郊古城畈和六安市)。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并入六安县,属淮南道寿州。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属淮西路寿春府。
元初,降为六安县故埠镇,属庐州路。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年),属淮西江北道。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属淮南江北行省。
明太祖洪武初年,设故埠镇巡检司。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以六安县一部及故埠镇巡检司的开化、兴贤二乡设霍山县,属庐州府,挂衔六安州,治所在故埠镇(今城关镇)。清初沿明制,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属六安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霍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置安庆道,霍山县属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废道,霍山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属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9月3日,县城被中国工农红军解放,次日成立霍山县民主政府,受中共皖西工作委员会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属皖北行署六安专区(民国三十七年1月至民国三十八年3月,在县西南同岳西、英山两县毗连地区成立太平县,县政府驻太平畈)。1952年4月,霍山县属安徽省六安专区。1971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霍山县属六安地区。1999年9月,六安撤地设市,霍山县属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