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涡阳县


[日期:2014-10-02]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583次

【由来】
       汉为城父、山桑、至县地,北魏、北齐曾置涡阳、丹城、龙山县。隋改置肥水县。清咸丰二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煊赫,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数省。雉河集界皖豫之间,距州县皆百里以外,清政府为防止再次爆发农民起义,准安徽巡抚乔松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亲王僧格林沁奏请,于同治三年(1864年),从亳州东部划出13保96圩,阜阳北部划出4集25圩,蒙城西划出15保45圩,宿州南部划出19集46圩成立新县。以雉河集为县治,命名涡[guō]阳,因袭北魏涡阳县名而命名,属颍州府。

      《水经注》:涡水“又东南迳涡阳城北”。可见涡阳在设县之初即在涡水之南。涡阳得名虽自北魏始,但当时之涡阳在今蒙城县北,不在现今的位置。真正意义上的涡阳,应追溯到此前的1864年,由清朝设立县制。

【附加】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太武帝率兵南掠,占豫州、淮西等地,淮河以北皆归北魏。自此,北魏黄兴元年(467年),时于今涡阳县城东南约90里,蒙城县城正北涡[guō]河北岸五里处,按“水北为阳”之例,则涡水之阳之义,始设涡阳郡,为汉山桑地,属谯州。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548年),改西徐州为涡阳县,亦曰涡州,属南谯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为淝水。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称山桑名,此后涡阳地名止于1200多年间。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圣谕,“以雉河集为中心,周边接壤之区”割亳州、颍州、宿州、蒙城三州一县入地相连边区以隶之,设雉河集为县治(改雉河集为县城),循北魏古郡县名,定县名为“涡阳”(沿袭至今),属颍州府。

【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置郡县,涡阳故地分属铚和城父两县,皆属泗水郡。下城父聚在今县城附近。

       西汉初,改泗水郡为沛郡,县境分属铚、城父、山桑(今曹市集北)、扶阳(在旧福宁镇附近)和汝阴县(今县南部)。铚、城父、山桑、扶阳四县属沛郡。汝阴县属汝南郡。东汉初,城父、山桑改属汝南郡。本县境在沛郡与汝南郡交接处。

       汉魏之际,曹操统一北方,县境属礁郡。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称帝,以礁为“先人旧郡”,称为瞧国。县境地接礁南。晋改谯国为礁郡,城父、山桑、铚等县皆属此郡。

       永嘉乱后,淮北各地沦为战场,城邑毁坏严重,州郡建置变易频仍。东晋孝武帝在山桑县境侨置蒙县,为礁郡治,北魏称南礁郡。北魏孝武帝正始四年(公元507年)在谯城置南充州,北周武帝乎定北齐后,改为亳州。南朝宋初在城父侨置浚仪县,属陈留郡(东晋咸康四年陈留侨置在礁城),北魏未改。故《魏书·地形志》南克州陈留郡浚仪县下记“有城父城”。在南谯郡,北魏孝文帝在此置涡州,后又置涡阳郡和涡阳县。涡阳作为县名自此开始。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将丹城并入临涣;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涡阳县为淝水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将浚仪恢复为城父县,属亳州。隋炀帝大业初年,淝水县又改为山桑县,属谯郡。此时,县境分属城父、山桑、临涣、汝阴等县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山桑属谯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废谯州,割属亳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蒙城县。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从宿州割临涣,与谯、城父、邓、蒙城等县同属亳州,隶淮南东路。宋南渡后,县境属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和议成,以淮水中流划疆。金将蒙城改隶寿州。此时,县境分属颍、亳、宿、寿4州。

       元朝统一中国,一度以民户稀少,并城父入谯县,后又复置,属亳州。至元八年(1271年),从汴梁路分置归德府,下辖亳、宿两州。至元三十年(1293年),分置汝宁府,下颖顾州。此时,蒙城属安丰路寿春府。上述3府均由“河南江北行中书省”统领。

       明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从归德府划出宿州;三月,从汝宁府划出颍州,与蒙城县同属凤阳府,直隶南京。弘治九年(1496年)十月,设义门巡检司。

       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县境属“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六年(1667年),使左司为安徽布政使司。雍正二年(1724年),将蒙城改属亳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颍州为府,亳州、蒙城同属颍州府。宿州属凤阳府。

       清咸丰二年(1852年),捻军首领张乐行起事于蒙、亳之间,民众纷起,声势煊赫,杀官吏,占城池,转战山东、江苏、安徽等数省。雉河集界皖豫之间,距州县皆百里以外,清政府为防止再次爆发农民起义,准安徽巡抚乔松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亲王僧格林沁奏请,于同治三年(1864年),从亳州东部划出13保96圩,阜阳北部划出4集25圩,蒙城西划出15保45圩,宿州南部划出19集46圩成立新县。以雉河集为县治,命名涡阳,属颍州府。新县“委办城工地方事,勘制地界”等尚未结束,次年(1865年)四、五月间,张宗禹率捻军围攻涡阳,“请帑建城”之事即告吹。后清政府调集人力、财力镇压东、西捻军,暂缓修筑涡阳县城。同治七年(1868年),涡阳筑城时,考虑到西捻军仍在黄河、运河、徒骇河间活动,为防止捻军再次南下围攻涡阳,而雉河集已有不少街道房屋,既能隔河防险,又省银粮,便在涡河南筑下城墙。

       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府制,涡阳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5月置淮泗道,涡阳县属淮泗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涡阳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属安徽省第六行政督察区,8月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期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为加强根据地建设,共产党成立涡北抗敌联合会,辖原涡阳下属8个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适应当时形势发展需要,共产党在县境北成立雪涡县,县境西设立涡亳县,县境南立涡阳县,县境东立宿蒙县,隶属皖北专员公署第三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将4县占有的原涡阳县境,仍归并为涡阳县。

  共和国成立后,至1965年5月以前,县境属安徽省阜阳地区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初,废专员公署,设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设立阜阳地区行政公署,仍辖涡阳县。1996年1月1日撤销阜阳地区,设立地级阜阳市,涡阳县隶属阜阳市。2000年6月,成立亳州地级市,涡阳县划归亳州市管辖。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