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朝在此置石城县,隋开皇十九年(599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于秋浦地始设池州。明、清设池州府。1949年设池州专区,1971年3月29日,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2000年6月25日,撤销池州地区,设立地级池州市。
池州的“池”指池口河,其源有五,汇于秋浦河,绕城西过镇山,入池口河,注入大江。入江处为鱼贵口,今称池口。丁绍轼《荒政碑记》云:郡以池名,盖郭外即湖,湖外为江,郡治襟江带湖,城阙宫室,宛在池上。“州城宛如水中洲”,唐置池州,由来于此。
【沿革】
夏、商、周时期,池州属于扬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省)的范围。春秋时期,池州属于吴地。吴灭,归越。战国时期隶楚。秦郡县天下,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池州为鄣郡所辖。
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改鄣郡为丹阳郡,郡治姑熟(今当涂县北境地),池州属之,古石城县同年建立。南朝梁时,石城县隶南豫州之南陵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郡为州,时归宣州;开皇十九年(599年)改古石城县为秋浦县,仍归宣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秋浦地始设池州,秋浦县属之。贞观元年州废,秋浦县再隶宣州。永泰元年(765年)复立池州时,州、县的治所迁移到今池州城。五代时,吴主杨溥于吴顺义六年(962年)取南朝梁昭明太子青年时代游石城时,吃了石城味道鲜美的鱼,封其水为贵池的美誉,改秋浦县为贵池县,从此,贵池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唐时,升池州为康化军;宋改为州;元改池州为池州路总管府;明复改为州。明洪武辛丑二十一年(1361年)改池州为九华府,后又改为华阳府,不久又定为池州府,辖贵池、铜陵、太平、东流、至德、石埭等县,是军、州、府的治所。
清顺治二年(1645年),池州属江南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年)池州属江南省左司。清代安徽省下设两道,皖南道(初驻安庆府,后移至芜湖县),皖北道(驻凤阳府)。池州属芜湖道。
辛亥革命后,裁撤清代各道及池州府,原池州府辖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年(1913年)7月22日,依据《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设皖北道观察使,所辖区域未定。民国三年(1914年)5月裁撤。同月,全省置安庆、芜湖、淮泗3道。原池州府属县划入芜湖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随着国民政府北伐军的到达,道制自然撤销。次年8月,正式废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安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池州为第八区。抗日战争期间,池州隶属于皖南行署;抗战胜利后池州复为第八区,贵池一直为池州所辖。
1949年设池州专区,属皖南行署区,专署驻贵池县,辖大通市及贵池、至德、东流、青阳、石埭、太平、铜陵等7县。1950年撤销大通市;原芜当专区所属繁昌县划入池州专区,辖8县。1952年撤销池州专区:将贵池、铜陵、青阳、至德、东流5县划归安庆专区;太平、石埭2县划归徽州专区;繁昌县划归芜湖专区。1959年东流、至德二县合并成立东至县;1965年7月由原石埭县(1959年与太平县合并)的部分县域并入贵池县西南划出的二区、八乡置石台县。
1965年复设池州专区,专署驻贵池县。原属安庆专区的贵池(驻池州镇)、青阳(驻蓉城镇)、东至(驻尧度街)、铜陵4县划入池州专区。由太平、贵池2县析置石台县(驻七里镇)。辖5县。1970年池州专区改称池州地区,地区驻贵池县。辖贵池(驻池州镇)、铜陵、青阳(驻蓉城镇)、石台(驻七里镇)、东至(驻尧度街)等5县。1974年将铜陵县划归铜陵市领导;原属徽州专区的太平县划入池州地区。辖5县。
1980年1月29日,撤销池州地区,所属的贵池、东至两县划归安庆地区;青阳县划归宣城地区(1983年青阳县划归芜湖市);石台、太平两县划归徽州地区。1988年8月17日,设立池州地区,辖芜湖市的青阳县,原安庆地区的东至县、石台县、贵池市。行署驻贵池市。2000年6月25日,撤销池州地区和县级贵池市,设立地级池州市。以原县级池州市的行政区域为贵池区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