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置泾县。泾县以水得名。据《后汉书·明帝纪》:泾县“有泾水,出芜湖,因水立名。” 境内青弋江古称“泾水”,故名泾县。
【沿革】
今泾县地域周以前为荒服。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继为越、楚争峙场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县(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会稽郡。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县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县改属之。
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泾县改属丹阳郡。东汉永和四年(139年),泾县改属宣城郡。建和元年(147年),撤销宣城郡,泾县仍属丹阳郡。兴平二年(195年),为孙策控制区,仍之。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分泾县西南地区置安吴县(治西兰山南渡口,今泾县安吴镇),属丹阳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今县境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安吴(仍治今安吴镇)2个县属宣城郡。南朝因之。隋开皇九年(589年),废宣城郡,撤销安吴县,并入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泾县改属宣城郡(仍治宣城)。隋末群雄并起,后为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初设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泾县属之。八年,废猷州并入泾县,改属宣州。天宝元年(742年),宣州改称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宣城郡复名宣州。泾县先后属之。宋乾道二年(1166年),升宣州为宁国府(仍治宣城)。嘉定三年(1210年)冬,泾县迁往旧城东的留村。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泾县入元,改治敬天坊(今城厢镇),仍属宁国府。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宁国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四月,朱元璋取宁国路,改称宁国府。龙凤七年(1361年)四月,宁国府改称宣城府。龙凤十二年(1366年)正月,改称宣州府。吴元年(1367年)四月,宣州府改称宁国府,泾县均属之。明清两朝泾县属宁国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泾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泾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2日,泾县属安徽省第九区。10月10日,泾县改属安徽省第九专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6日,宣城陷入日军。第九专区专员公署迁驻泾县城赵家祠堂。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7月,第九专区驻泾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泾县政府曾迁城郊(今属百元乡)张家村张氏宗祠。8月6日,第九专区改为第六专区(专员仍驻泾县)。10月9日,日军陷泾县城,第六专区行政公署迁驻榔桥;泾县政府迁驻黄村。当日克泾县城,公署及县政府返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县政府曾迁驻黄村,后回驻县城。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底,撤销皖南行政公署,第六专区专员公署改驻芜湖(今为市),泾县仍属之。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泾县县政府宣布起义,当日解放泾县。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泾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3月28日,泾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属之。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泾县仍属之。2000年6月25日,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宣城市,泾县属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