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武德六年(623年),析历阳县故龙亢县地区,设含山县 以县境内的含山(又名横山)命名。据《清一统志》:含山“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
【沿革】
夏、商时期,为南巢国地。西周,为巢伯国地。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吴灭巢国,后吴楚分界于今昭关,其东南属吴国,西北属楚国。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今县境属九江郡(治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历阳县(治今历阳镇)西部地区。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地属英布九江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九江郡(治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历阳(仍治今和县历阳镇)西部地区。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属英布淮南国九江郡。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九江郡归汉。十月庚午,九江郡改属刘长淮南国(改都寿春邑)。文帝七年(前173年),九江郡归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改属刘喜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四月丙寅,改九江郡为淮南国(仍都寿春邑)。元狩元年(前122年),淮南国除为九江郡(仍治寿春邑)。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九江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王莽篡汉,改九江郡为延平郡,改历阳县为明义县。东汉初,复名历阳县,今县境仍为历阳县(仍治历阳镇)西部地区,属扬州(治历阳)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汉末,今县境属孙吴。建安十七年(212年)九月,在今东关镇濡须山筑濡须坞,形似偃月,名为偃月城,在七宝山(今名锥子山,属巢湖市钓鱼乡)设西关,濡须坞为东关,后成为三国鼎立时吴国的重镇,今运漕镇为吴国的军事后勤基地,管辖吴国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域江北东部地区。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扬州改治建业(今南京市),恢复历阳县(仍治历阳镇),为其西部地区,改属扬州淮南郡(仍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太康十年(289年)1月甲申,改属司马允淮南国(仍都寿春)。永泰元年(300年)八月,改属淮南郡。永兴元年(304年),历阳县改属历阳郡(治历阳)。惠帝末年,扬州改治寿春。
东晋初,今县境仍属历阳县(仍治今历阳镇)西境。大兴二年(319年),侨置龙亢县(治今东山乡龙村北500米),属历阳郡(治历阳),初属扬州(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永昌元年(322年),侨置豫州(治寿春),东晋乱后,江淮地区士民纷纷南渡,渐为豫州取代。尤其是永和九年(353年)、咸安元年(371年)、太元十二年(387年),豫州三治历阳,义熙九年(413年)“土断”后,扬州退出江淮地区,历阳郡改属豫州。此外,与本县有关的豫州侨郡县有颍川郡(治今和县后唐一带)设邵陵、临颍、曲阳3个侨县,汝阳郡设武津、汝阳2个侨县,侨置于咸康二年(336年)。
南朝·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刘宋代晋,今县境仍设龙亢县(仍治龙村北),属豫州历阳郡(治历阳,今为历阳镇)。有关侨郡县仍为颍川、汝阳郡。永初三年(422年)二月丁丑,3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元嘉七年(430年)十月甲寅,3个郡改属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十六年闰月戊戌,复属南豫州(仍治历阳)。二十二年,仍属豫州(治睢阳)。大明三年(459年)七月丙戌,改属南豫州(治历阳)。泰始二年(466年)九月,3个郡改属东豫州(仍治历阳)。三年五月辛酉,改属豫州(治睢阳)。五年,历阳郡改属南豫州(治宣城,今宣州市);颍川、汝阳郡改属豫州(治睢阳)。历阳郡旋改属豫州。七年,历阳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颍川、汝阳郡属豫州(治睢阳)。
南朝·齐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齐代刘宋,今县境仍设龙亢县(治今龙村北),属南豫州历阳郡(均治今历阳镇),而与本县有关的侨郡县颍川、汝阳郡则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寿县城关镇)。建元二年(480年),历阳郡改属豫州(治睢阳)。永明二年(484年),历阳郡改属豫州。四年(486年),颍川、汝阳郡改属南豫州。
南朝·梁中兴二年(502年)四月,梁代齐,今县境仍治龙亢县(治今龙村北),属南豫州历阳郡(均治历阳,今为镇);有关的汝阳、颍川郡(初,仍旧辖2至3个县)属豫州(改治晋熙,今潜山县梅城镇)。天监二年(502年),南豫州改治姑孰(今当涂县城关镇)。中大通二年(530年),南豫州改治汝阴(今合肥市)。太清元年(547年)六月,历阳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三年七月自侯景乱后,今县境入东魏。颍川郡及3个县撤并后仅留邵陵1个县,汝阳郡撤并,不留下痕迹,邵陵县改属南谯郡(治蕲县,今巢湖市区东北),初属南豫州。大同二年(536年),南谯郡改属谯州(治蕲县),仍设邵陵1个县。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南谯郡改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
北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七月,今县境属东魏,仍设龙亢县(治今龙村北),改属南谯州(治桑根山,今全椒县境)齐江郡(治乌江,今为镇);邵陵县属合州(治汝阴,今合肥市)南谯郡(治蕲县,今巢湖市区东北)。
北朝,东魏武定八年五月,北齐取代东魏,今县境分属合州(仍治汝阴,今合肥市)南谯郡(治蕲县,今巢湖市区东北)邵陵县,龙亢县(仍治今龙村北)属齐江郡(治乌江,今和县乌江镇)。承圣元年(552年)九月,历阳郡还梁,改属南豫州。绍泰元年(555年)五月,改属和州。天保七年(556年),复属北齐,改属南谯州(治顿丘,今滁州市区)。
南朝·陈太建五年(573年)五月,伐北齐。五月辛巳,废和州,龙亢县(仍治龙村北)改属南豫州历阳郡(均治历阳,今为镇)。北朝·陈太建十一年十一月,今县境入北周,仍设龙亢县(治今龙村北),仍属南豫州历阳郡(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大象元年(579年),撤销龙亢县,并入历阳县,今县境仍为历阳县西部地区。二年,复和州(仍治历阳)。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今县境仍为历阳县(仍治今和县历阳镇)西部地区,属和州历阳郡(均治历阳)。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历阳县属和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和州为历阳郡,属扬州刺史部。
唐武德三年(620年),杜伏威降唐,改历阳郡为和州(仍治历阳)。六年,析历阳县故龙亢县地区,设含山县(治今环峰镇),改属和州。八年,撤销含山县,仍为历阳县西部地区。贞观元年(627年),和州属淮南道地理区域。武周长安四年(704年),复置含山县,改名为武寿县(仍治今环峰镇),属和州。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复名含山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淮南道正式为一级政区(治扬州,今为市)。天宝元年(742年),和州改为历阳郡(仍治历阳)。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历阳郡改属淮南节镇(治扬州,今扬州市)。二载十二月,历阳郡复名和州,属舒庐滁和都团练使辖。
五代十国时期:唐天祐四年(907年)四月唐亡,含山县(仍治环峰镇)属吴国和州(治历阳,今为镇)。武义二年(920年),和州改属德胜军(治合肥,今为市),余仍之。五代十国·南唐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含山县仍属德胜军(治合肥)和州(治历阳)。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三月壬寅,改德胜军为保信军(仍治合肥),含山县属保信军和州(治历阳)。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北宋代后周,含山县(仍治今环峰镇)属淮南道和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至道三年(997年),改淮南道为路(仍治扬州,今为市)。熙宁五年(1072年),和州改属淮南西路(仍治扬州)。金天会五年(1127年)二月,北宋亡,仍旧制。五月一日,含山县(仍治今环峰镇)属南宋淮南西路(仍治扬州,今为市)和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建炎三年(1129年),淮南西路改治合肥(今为市)。绍兴初,淮南西路改治巢县(今巢湖市区)。乾道二年(1166年),淮南西路置司和州。五年,还治合肥。淳熙二年(1175年),和州兼管内安抚。
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戊辰,和州降元,后改属镇宋万户府,含山县仍属之。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含山县(仍治今环峰镇)属江淮行省(治扬州,今为市)淮西江北道(后定治合肥,今为市)和州镇宋万户府(仍治历阳,今历阳镇)。十四年,和州改立安抚司。十五年,升和州为路(仍治历阳)。二十八年正月,降和州路为州,改属庐州路(治合肥)。十二月,庐州路改属河南江北等处行省(改治汴梁路,今开封市)淮西江北道(治庐州路)。至正十二年(1352年),庐州路改属淮南江北等处行省(治扬州路)。龙凤十年(1364年)七月,吴王朱元璋部攻克庐州,升为庐州府(仍治合肥),改属江淮行省(治庐州府)。不久,废江淮行省,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
吴二年(1368年)正月建明,改元洪武,含山县仍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庐州府(仍治合肥,今为市)和州(仍治历阳,今为镇)。八月,罢江南行省,庐州府直隶中书省。不久,撤销含山县,并入历阳县,仍为历阳县西部地区,改属庐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复立和州,撤销历阳县,并入和州,升为直隶州(仍治今历阳镇),今县属直隶和州西部地区,直隶中书省。七年,降和州为散州,改属中立府(治中立县,今凤阳县临淮镇)。八月,改属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不久,升和州为直隶州,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和州直隶六部。十一月,复置含山县(仍治环峰镇),仍属直隶和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和州改属南京,后改称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仍旧制。五月,改属南明弘光政权滁和镇(驻庐州府)。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含山县仍属南直隶直隶和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含山县(仍治今环峰镇)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和州(仍治今历阳镇)。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直隶和州改属江南省安池太道(治池州府,今贵池市区)。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直隶和州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治歙县,今徽城镇)专业道。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庐凤道(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七月十三日(1735年8月29日),改属庐凤颍道(仍治凤阳县)。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直隶和州改属安庐滁和道(治安庆府)。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改属皖北道(仍治今凤阳县府城镇)。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4月,废州,含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6月2日,含山县属安徽省安庆道(均治怀宁,今安庆市)。民国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含山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2日,含山县属安徽省第二区(首县为芜湖县,今为市)。10月10日,含山县改属第五专区(专员驻滁县,今滁州市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第五专区专员驻含山县。12月,改驻全椒县古河镇。11月10日,含山县改属皖北行署第五专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2日,撤销皖北行署,余仍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含山县改属第九专区(专员驻巢县城,今巢湖市区),直至解放。
其中日伪、汪伪政权时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4月26日,日军陷含山县城,先后属日伪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安徽省政府”(驻蚌埠)。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改属汪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仍驻蚌埠)。10月10日,汪伪“含山县政府”在运漕成立。31年三四月间,迁驻铜城闸。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7月25日,改属第五专区(驻巢城,今巢湖市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7月18日,国民党围含山县城,19日克含城。8月15日,日本投降,汪伪含山县政府退出历史舞台。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21日,解放含山县城,至29日全境解放,并早在1月初内定含山县改属江淮行署第五专区(13日,正式成立)。1月,改含巢行政督导处为含山县民主政府。2月,改称含山县政府。4月15日,含山县改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专区。建国后,含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巢湖专区。1952年3月28日,撤销巢湖专区,含山县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8月7日,改属安徽省芜湖专区。1956年1月1日,含山县人民政府改称含山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0月22日,含山县改属马鞍山市。1959年3月23日,含山县改属芜湖专区,撤销和县、含山县,改设和含县(仍治今历阳镇),属芜湖专区。
1961年12月15日,撤销和含县,恢复含山县,仍属芜湖专区。1965年5月21日,含山县改属巢湖专区。1968年3月21日,成立含山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14日,含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含山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999年8月5日,撤销巢湖地区设地级巢湖市,含山县属地级巢湖市,2011年8月,原地级巢湖市区域调整,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