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王赢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江南,在吴越两国旧地建会稽郡。郡内建县,其中以颜乌墓所在的今稠城为中心设邑。由于孝子颜乌因葬父而死,血诚格天,影响很大,因而根据颜乌葬父而献出生命这一事迹,将县名命名为“乌伤”,旨在旌表颜乌孝德。
唐武德七年(624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为一县,改名义乌县,其意与乌伤、乌孝相同。1988年5月25日,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
【附加】
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年—前6年)在他所著的《说苑》一书中载:“颜乌,乌伤人。亲亡,负土为大冢,群鸦数千,衔土相助焉。乌既死,群鸦又衔土葬之。”
【沿革】
春秋时属越国。秦赢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建县,命名乌伤,属会稽郡。新莽时(9年)改县名乌孝。东汉建武初复称乌伤。曾为会稽西部都尉治。初平三年(192年)分割西部辖境,设置长山县(即后之金华县)。
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年)分南境,置永康县。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西部设东阳郡(郡治长山),乌伤县属东阳郡。隋开皇九年(589年),分割吴州置婺州。
唐武德四年(621年)于乌伤县置稠州,并分置乌孝、华川二县。武德七年(624年)废稠州,合乌孝、华川为一县,改名义乌县。稠州以稠山(德胜岩)而得名。华川又名绣川,以绣湖得名。义乌其义与乌伤、乌孝同。唐垂拱二年(686年)析义乌县东境设东阳县。天宝十三年(754年),又分县境北部及兰溪、富阳各一部分,设浦阳县(今浦江县)。
元代,义乌隶属婺州路总管府。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部攻取婺州,改婺州路为宁越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改名金华府。清朝沿袭明制,义乌仍隶属金华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金华府,义乌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设金华道,义乌县属之。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义乌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浙江全省划为12个区,旋即改为7个特区,义乌县属第六特区。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7月,省政府将全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为适应战时需要,省政府将9个区调整为10个行政督察区,两次调整中,义乌县均属第四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省政府将10区调整为11个行政督察区,义乌县均属第三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省政府将11个区调整为6个行政督察区,义乌县属第三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省政府将6个区调整为9个行政督察区,翌年,又调整为10个区,两次调整中,义乌县均属第八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8日,义乌解放,隶属第八专区。新中国成立后,第八专区改为金华专区,义乌属金华专区。1959年1月7日,浦江县并入义乌县,1966年12月22日,恢复浦江县。1968年4月,改金华专区为金华地区。1985年5月,撤销金华地区,设立地级金华市,义乌县属金华市。1988年5月25日,撤销义乌县,设立义乌市(县级),仍隶属金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