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因水制名”,置耒县。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名耒阳县,因在耒水之阳故名。1986年撤耒阳县,设耒阳市(县级)。
【沿革】
夏、商、周,耒阳为扬越方国的领域。战国属楚。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耒县,“因水制名”,属长沙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因县治在耒水之西故更名为耒阳县,属长沙郡。后徙长沙王吴芮于长沙郡,改长沙郡为长沙国,耒阳属长沙国。汉文帝二年(前178年),析长沙郡的南(乡)部置桂阳郡(包括今郴县地区和攸县、曲江、英德等地区),置郡治于郴县,耒阳归属桂阳郡。汉元封四年(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冀、幽、襄、徐、青、兖、杨、荆、豫、益、凉、交址、朔方),耒阳仍属桂阳郡,隶荆州刺史部。
新莽时,王莽于始建元年(前9年),借复古改制,将大量郡县名称多加改变。桂阳郡更名为南平,改耒阳县为南平亭,迁南平郡治于南平亭(耒阳县)。东汉建武六年(30年),将王莽所更改的郡县名称一律恢复西汉时的原名。南平郡复命桂阳郡,南平亭复命耒阳县仍属桂阳郡。其郡治仍置耒阳。
三国时,建安十三年(209年),刘备取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耒阳仍属桂阳郡,属蜀国。黄武元年(222年)八月吴克荆州,耒阳属吴国,仍属桂阳郡。孙吴太平二年(257年)二月析长沙郡东部置湘东郡,长沙西部置衡山郡。同时耒阳分析为三县:耒阳、新宁、新平。耒阳仍属桂阳郡,其余隶属湘东郡。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分荆州八郡置湘州(辖今湖南省和广东省北部韶关一带及广西省桂林地区),耒阳仍属桂阳郡,隶属湘州。永嘉二年(308年),析耒水以东之地置梨阳县,后改梨阳县为利阳县,隶属湘东郡。东晋复废利阳并入耒阳,仍属桂阳郡,隶荆州。
南朝刘宋时,耒阳属桂阳太守,隶湘州刺史。南齐,耒阳仍隶桂阳郡,属湘州。陈,耒阳仍隶桂阳郡,属湘州。迁县治于骜山口。隋开皇九年平陈,因耒阳县治骜山口在耒水之东更名为耒阳县。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大业五年(609年)置衡山郡,耒阳属衡山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曾改郡为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旧,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自骜山口移县治于旧桂阳郡之后,复名耒阳,属衡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衡州为衡阳道,耒阳属衡阳道。乾元元年(758年)复为衡州,耒阳仍属衡州,隶属江南南道。乾宁三年(896年)马殷据潭州称楚王,衡州、耒阳为马殷据有。此后历梁、唐、晋、汉共五十六年,皆为殷属地。
五代十国,南唐保大九年(951年)李景时刘仁瞻取岳州,命道镐自袁州,取长沙,楚灭。保大十年(952年)武平节度使周行逢取潭州,子保嗣衡州刺史,耒阳属南唐,名仍旧。
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遂废道存路。耒阳隶衡州衡阳,属荆湖北路安抚使。《宋史·地理志》以“耒”为“来”,故书为“来阳”。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升耒阳为州,无领县,隶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湖南道宣慰司,属湖广行中书省。
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降州为县。洪武七年(1374年)改衡州路为府,耒阳隶衡州府,属湖广布政司(洪武九年六月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清初承明制,康熙三年(1664年)分置湖南布政使司,为湖南省,耒阳隶衡永郴桂道的衡州府,属湖南省。
民国二年(1913年)9月置衡永彬桂道,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置衡阳道,耒阳属衡阳道。民国七年(1918年),南北军阀混战,张敬尧部据县城,谭延凯据上堡街,双方坚持不下,在两处设署派官,横征暴敛,勒索人民,当时人民送一楹联曰:“一县两官分南北,千方百计要东西”。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耒阳县直属于省。 民国十七年(1928年)2月26日,朱德率领工农红军进驻县城,2月19日成立耒阳县苏维埃政府(于江东梁氏宗祠)。
为应付湘西中共苏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湖南省政府划分全省为十个行政督察区,耒阳县属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衡阳(抗日胜利后专员公署迁耒阳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十一月长沙“文夕”大火后,湖南省政府于二十八年春(1939年)自沅陵迁至耒阳。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耒阳沦陷,县城为日寇侵占。汉奸刘德南成立维持会,耒阳县政府迁严塘(今长冲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寇投降后,始迁回县城。
1949年10月7日耒阳解放,隶属衡阳专区。1952年11月置湘南行署,耒阳属湘南行署。1954年7月撤消湘南行署,分置衡阳、郴州两地区,耒阳属郴州地区。1968年2月成立属郴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撤销革命委员会,设立地区行署。耒阳县属郴州地区管辖。1983年5月,耒阳县划归衡阳市。1986年耒阳撤县设市,仍衡阳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