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在武冈县北五里,有一座山叫武冈山,东汉以前,武冈山叫都梁山,武冈也一直称为都梁。西汉文、景帝年间(前179年—前141年),置武冈县(于今市郊七里桥),属长沙郡,为“武冈”之始。后置都梁侯国。明代两代为武冈府、武冈州。民国二年(1913年)9月废武冈州为武冈县。1994年2月18日,武冈撤县设市。
另一说,据《水经注》说:“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古代五溪之一的雄溪即今巫水,发源于湘西南城步巫山流至洪江汇入沅水,这一流域主要是苗民的繁衍生息之地。
据《武冈州志》记载,在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发生起义,首领是武陵(常德)人詹山,起义军来自雄溪为主且遍及其他四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广大地区的苗民,共约四千余人,攻势凌厉,锐不可挡。七月,詹山挥师都梁,攻陷县城(故址在今头堂乡七里村余家岭),生擒县令。朝廷惊恐,急遣大将窦应明率兵镇压。为占据有利地形,窦应明命令部下在今武冈城区渠水北岸扎寨驻军(平定詹山起义后,由于都梁旧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窦应明便下令在此处筑建新城加强防御,构成了今武冈城区的雏形,从此县城西迁五里),向起义军发起了猛烈的讨伐战。詹山被迫撤出都梁城来到西北四里的都梁山,据此加强武力严防死守,因而此山便更名为武冈山。
武冈者,勇武刚强之意(“冈”通“刚”)。后来山名便演变成县名。正是这个缘故,东晋时武冈县改名为武刚县,南朝梁又把武刚县改名为武强县。
【传说】
相传,宋朝宣和年间,吕洞宾路过此地,见山城武冈物产丰富,风景秀美,在沿途的石壁上写下“止戈”两个大字,“止戈”两宇相合,就是一个“武”字,联想起周围起伏的山岗,就是“武冈”二字的由来的传说故事。
【沿革】
汉文、景帝年间(前179~141年)置武冈县,县治今市城区,属长沙郡。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封长沙定王之子刘遂为都梁候国敬候,候址今市城郊七里桥,世袭历时13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都梁县,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复为武冈县,属昭陵郡。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武冈县改名为武攸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武攸县又复名为武冈县。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升为武冈军,军治今市城区,属荆州湖南路,辖武冈、绥宁、新宁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武冈军为武冈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武冈路为武冈府。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武冈府为武冈州,辖新宁县,属宝庆府。明成祖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月,岷王朱楩(朱元璋第18子)从云南迁武冈州城,翌年建王邸,世袭14代,历时272年。
清顺治四年(1671年,即南明永历元年)四月,桂王朱由榔迁武冈,以岷王府为皇宫,改武冈州为奉天府;八月,永历帝败走黔滇,武冈复为州。雍正二年(1724年),新宁县直属宝庆府。
民国二年(1913年)9月废武冈州为武冈县。民国三年(1914年)5月置湘江道,城步县属湘江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城步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立“第六行政督察区”,辖邵阳县、新化县、武冈县、新宁县、城步县、湘乡县和安化县计7县。
1949年10月10日,武冈县解放,隶属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4月邵阳区督察专员公署更名邵阳专员公署。1968年2月,邵阳专区改称邵阳地区,武冈县属邵阳地区。1980 年元月,邵阳市升为省辖市。1986年1月29日,撤销邵阳地区建制,武冈县属邵阳市管辖。1994年2月8日,撤消武冈县设立武冈市,属邵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