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网】--由来已久
  网站首页   中国城市   山川古迹   文史典故   风俗节庆   海外探寻   日常词解  

宜都市


[日期:2014-07-26]   来源:www.Youlai19.cn  作者:【由来网】   阅读:2263次

【由来】
       宜都古名为夷道,隶属临江郡。夷道的来历是因县城濒临清江,而清江古称夷水,按我国从山从水取地名的习惯,择取了一个“夷”字,“道”即县。

       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称此地“天时地利人和”,遂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含“人杰地灵、宜于建都”之意。

【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县境属楚地。秦时县域属南郡。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宜都始置县制,名夷道县,治所在今陆城,隶南郡。西汉末年曾更名为江南县,不久复名夷道县。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属临江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治今陆城,辖夷道、西陵、佷山三县,“宜都”始得名。建安二十四年(219)吴大将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枝江、夷陵、秭归等县。时县域属吴。三国时期,宜都郡属吴荆州,辖秭归、西陵、夷道、佷山四县。

       晋朝时宜都郡属荆州,辖夷道、佷山、夷陵三县。东晋太和年间,夷道改名为西道县,后仍复名夷道。

       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析夷道县置宜昌县,宜都郡遂辖夷道、佷山、夷陵、宜昌四县。西魏时,宜都郡属柘州,辖巴山、夷道、归化、夷陵四县。南朝陈时,后梁与陈划长江为界,将县域分为江北夷道、江南夷道二县。江北夷道县属后梁,江南夷道县属陈。陈天嘉元年(560年)江南夷道县改为宜都县。

       隋开皇七年(587年)废宜都郡,宜都县改为宜昌县,先属松州,后属南郡。江北夷道仍名夷道县,属峡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夷道县改属夷陵郡。

       唐初县域仍置宜昌、夷道二县。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县为宜都县,属江州。贞观八年(634年)夷道县并入宜都县,属荆州都督府峡州郡。

       宋朝时,宜都县属荆湖北路峡州夷陵郡。元代,宜都县属荆湖北道宣慰司山南江北道峡州路,隶河南行省。明代,宜都县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夷陵州。清顺治四年(1647年),宜都隶属于荆州府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1月17日置荆宜施鹤道,旋改名鄂西道,观察道驻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荆南道。驻宜昌县(今湖北省宜昌市)。辖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20县。民国十年(1921年)8月改名荆宜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荆宜道,宜都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宜昌县,辖宜昌、远安、当阳、宜都、兴山、秭归、五峰、长阳8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宜都、枝江相继解放,属宜昌专区。1955年2月,撤销枝江县,将其所辖区域划归宜都县管辖。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撤宜昌专署),仍辖宜都县。1961年6月恢复宜昌专署,原辖区不变。1962年12月,恢复枝江县制,白洋等6个区和江口镇划归枝江县管辖。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宜都、枝江均属宜昌地区。1979年6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1987年11月30日,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县级)。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并,撤销宜昌专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枝城市隶属宜昌市。1998年6月,枝城市更名为宜都市。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贴吧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