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时为为光化县治。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销。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县级)。
【沿革】
市境古为阴国(治所在今袁冲区古城水库淹没区内),因位于荆山之北而得名。春秋时绝,为楚属地。“鲁昭公十九年(前523年)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下阴城址在今傅家寨附近)。
秦置酂县(故城约在今谷城县固封山北,已没于汉水)、阴县。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得荆州,以南阳西为南乡郡,辖酂、阴等八县。西晋太康十年(289年),改南乡郡为顺阳郡,辖酂、阴、筑阳三县,郡治设于酂城。西晋永嘉(307年—313年)中,城没于汉水。唐初置酂州,旋废。改阴城县为阴城镇,入谷城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置乾德县,属光化军。熙宁五年(1072年)废军,改乾德县为光化县,取“光大王化”之意为名,属襄州;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复光化军,属京西南路。
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光化县入谷城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光化县,属襄阳府。清朝沿袭明制,仍属襄阳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襄阳府,光化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设襄阳道,光化县隶属湖北省襄阳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光化县直属于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襄阳县,辖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南漳、保康7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光化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置老河口镇,因处汉江故道之口得名,为光化县治。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5日,光化县全境解放,属襄阳专区。1951年以老河口镇置老河口市,1952年撤销,仍为光化县治。1960年均县并入光化县,1962年二县分治,属襄阳专区。1970年襄阳专区改称属襄阳地区,光化县属襄阳地区。1979年划老河口镇及近郊置县级老河口市(县级)。1983年撤销光化县,并入老河口市。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老河口市隶属属襄樊市。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改为襄阳市,仍为地级市,老河口市属襄阳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