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条支流,名曰 " 锦瑞河 " 。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 " 凤颈分流 " 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 " 尖刀嘴 " ,传扬于千里汉江。
在明嘉靖年间,船民们认为“尖刀嘴”三字不吉利,于是根据它的桃形地势称之为“仙桃渡”。嘉靖十年 ( 公元 1531 年 ) ,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 ( 公元 1564 年 ) 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设置的哨卡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曰“仙镇公署”,形成统一镇区。
【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仙女手捧仙桃,前去为王母娘娘祝寿,蓦然之间,发现一方绿洲,屋舍俨然,绿树掩映,阡陌交织,实乃人间仙境,不禁按落云头,撒桃祝福。转眼之间,地上长出十里桃林,桃花灼灼,仙桃累累,“仙桃”由此而得名。
【沿革】
夏、商为荆州域,周为郧国州国地,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沔阳县郡为复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复州为沔州,改建兴县为沔阳县。改沔州为沔阳郡,郡县治所均设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沔阳县属复州。贞观七年(633年),州治迁回沔阳。天宝元年(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废竟陵郡,重置复州,州治沔阳。宝应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阳为属县。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分沔阳南境设白沙徽科院。属江陵府。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升复州为址隶防御州,领景陵、沔阳二县。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徽科院为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县改属复州。宝元二年(1039年),降沔阳县为镇,属玉沙县。熙宁六年(1073年),废复州,降玉沙县为镇,属江陵府监利县。元祐元年(1086年),置复州和玉沙县,沔阳镇仍属玉沙县。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州为复州路,以玉沙为附郭县。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复州路为沔阳府,属河南行省荆湖北路宣慰司,辖景陵、玉沙二县,府治和玉沙县治沔阳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阳府改属湖广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降沔阳府为州,州治沔阳城。废玉沙县,并玉沙县地入州,沔阳为直隶州,直属湖广政司,领景陵县。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天启元年(1621年),沔阳州降为散州,无领县。
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乾隆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民国三年(1914年)属湖北省江汉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沔阳县直属湖北省。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将与沔阳毗邻的天门、潜江、监利、汉川、汉阳等县交叉组建天潜沔阳、监沔、汉沔、川沔四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川汉沔县分为(汉)川汉(阳)县与沔(阳)东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底,天潜沔、监沔、沔东三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撤销,恢复沔阳县制,隶属湖北省沔阳专署;6月7日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7月,沔阳全境解放,沔阳地区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是月底,撤销天潜沔、监沔、沔东三县,恢复沔阳县建制。1949年10月,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更名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由彭场迁往沔城,属沔阳专署。1951年6月析县南境置洪湖县。同年撤销沔阳专署,沔阳县改属荆州专区(1970年改为地区)。1952年4月,沔阳县治由沔城迁往仙桃镇。1968年3月,成立沔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恢复沔阳县人民政府。1986年5月27日,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1994年10月,仙桃市改为省直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