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升永安场为建宁县,隶属建州。因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多年战乱,人们希望“建州安定宁和”,故更名建宁。
【沿革】
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年),将建安郡校乡西偏地置绥安县,含今建宁、泰宁、宁化等,县治在今建宁城南约1.5公里处。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改绥安为绥城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绥城与将乐二县并入邵武。次年,邵武并入建安县,隶泉州(今福州)。唐开皇十二年(592年),复置邵武县,改隶江西抚州。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从邵武分出绥城故地复置绥城县,隶建州(今建瓯县)。贞观三年(629年),再次并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年)复置绥城县。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又析绥城县置归化、黄连二镇。黄连镇即今建宁。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黄连镇人陈岩,统率镇兵(号九龙军)拒黄巢,被朝廷表为义宁军,置鼓角、赐牌印、治永安(永安即今里心镇)。不久军废,改为永宁镇。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李璟率兵破建州后,改永宁为永安镇,次年改为永安场。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升永安场为建宁县①,属建州,迁治于今濉城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建州郡之邵武县升为邵武军,领邵武、光泽、归化、建宁四县,建宁改隶邵武军。
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邵武军为邵武路。明洪武元年(1367年),又改路为府。清袭明制,建宁县属邵武府。
民国元年(1912年),撤邵武府,在南平设北路观察使,不久,改为建安道,建宁属之。民国17年,实行新制,废建宁道,建宁直属福建省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31年—1934年),建宁县建立苏维埃政权。初属江西省苏维埃,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4月,划归闽赣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并一度成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党政府将建宁划归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邵武)管辖。次年,改隶第七专员公署(长汀)。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起,划归第二专员公署(南平)管辖,直至1950年2月建宁解放。
解放后,1950~1970年6月,建宁县隶属福建省人民政府南平专员公署,1950年,第二专区改称南平专区,建宁县隶属南平专区。1970年7月,建宁县划归三明地区管辖。1983年4月,三明地区撤消,三明市升为省辖市,建宁县县属三明市。
【注释】
①据《历代地理沿革表·县表(15)·福建·建宁县》载:“中兴元年升场为建宁县”。《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邵武府》所记相同。但同页背面一栏却记为:“宋建隆元年(960年)升永安场为建宁县”,和《舆地纪胜·福建路·邵武军·县沿革·建宁县》以及《八闽通志》、《闽书·方域志》、《读史方舆纪要》等书的记载内容相同。此处沿用民国版《建宁县志》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