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县东南部置晋江县,因县南有晋江而得名,治所在今泉州市。1992年3月6日,晋江撤县设市。
泉州是从晋朝才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据《晋江县志》载:“晋南渡时,衣冠土族避地于此,帮曰晋江”,因此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沿革】
西周,属七闽地。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越国地。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越灭,其族人迁徙流落于今闽省各地,或为君、或为王,称为“百粤”,并服于楚,晋地属之。秦,属闽中郡。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平定“百粤”后,又增置4郡,其中之一为闽中郡(即今闽省),晋江地属之。
西汉,初属闽越王国。秦末,勾践的后裔无诸因助汉先后灭秦与楚有功,汉高祖封他为闽越王,领闽中郡故地。始元二年(前85年),为冶县地。东汉,属南部都尉的侯官县。汉献帝建安初年,以南部都尉置侯官等5县。侯官县兼领福、兴、泉、漳等地。
三国,属吴建安郡的东安县。建安年间,东吴孙策攻占南部都尉。汉后主景耀三年(260年),吴析侯官,置建安郡,领东安等9县。东安县治在今南安丰州镇,晋江地属之。
晋,属晋安郡晋安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晋安郡领晋安县等8县。
南朝宋,属晋平郡的晋平县。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为晋平。齐,复晋平郡为晋安郡,仍属之。梁,属南安郡。天监中,析晋安郡置南安郡,治设今南安县丰州,领兴化、泉州、漳州等地。陈,属南安郡。永定初年,升晋安郡为闽州,领建安、南安2郡。光大元年(567),改闽州为丰州,治设闽县(今福州),南安郡属之。
隋,属南安县。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治设福州),改南安郡为南安县。大业初,改泉州为闽州。大业三年(607年),改闽州为建安郡,领南安等4县。晋江地属建安郡南安县。
唐初,属南安县。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晋江地属建州之南安县。武德六年复于闽县置泉州。贞观九年(635年),南安、莆田2县属泉州(今福州)。嗣圣间(684年),析泉州之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景云二年(711年),改泉州(福州)为闽州,以武荣州为泉州,属闽州都督府,为今泉州之始。晋江地属泉州之南安县。唐开元六年(718年),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属泉州管辖,州、县同治。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改为泉州。乾宁三年(896年),福州升为威武军,泉州属之。
五代,属清源军。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领晋江等县。宋初,晋江属平海军,后属泉州。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平海军为泉州,领晋江等9县。
元,属泉州路。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录事司二和晋江等7县。十六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大德二年(1298年),改泉州为泉宁府。不久泉宁府复为泉州路。
明,属泉州府。洪武元年(1368年),始定为泉州府,取消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晋江等7县。清沿袭明制,属泉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属泉州府所领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实行省、县二级建制,晋江县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福建事变”,12月1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分福建省为四省和二个特别市,晋江属兴泉省。翌年元月,人民革命政府失败,所设四省取消。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2月,晋江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起,晋江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九月区署驻晋江县城(今泉州城区 )。
1949年9月9日,晋江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设泉州城区。1950年4月,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属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4月,属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67年6月,由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管辖。1968年9月,属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7月,属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5月14日,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晋江县隶属泉州市。1992年3月6日,晋江撤县设市,省辖,由泉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