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贞元年间,析永福(即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后唐长兴四年(933年),闽王王延钧令场升县,取“归德”之“德”,鸣琴布化万民,所以命名德化县。
【沿革】
今德化县建县前疆域分属尤溪县、永泰县。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析福州都督府侯官等县部分地置尤溪县。永泰元年(765年),析侯官县西乡地和尤溪县东乡地置永泰县。贞元年间(785年~795年),析永泰县归义乡置归德场,场址设今德化县城,辖今浔中、三班、盖德、霞碧、雷峰、南埋、水口等乡一带地方,隶属永泰县,初具德化县雏形。
五代时,后唐长兴四年、闽龙启元年(933年),闽王王延钧令升归德场为德化县。隶属长乐府(今福州),辖归德、永宁、集贤3个乡。后晋开运二年、闽天德三年(945年),德化县隶属闽国东都(今福州)。后汉乾祐元年、南唐保大六年(948年),划尤溪县南部常平乡、进城乡归德化县,时属南唐清源军(今泉州)。
宋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称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改为泉州,德化县均为其属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德化县隶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泉州路;二十九年(1292年),福建道升福建行中书省,大德元年(1298年),福建行中书省改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德化县属福建平海行中书省泉州路。大德二年(1299年),泉州路改泉宁府;至正十八年(1358年),泉宁府升为泉州分省,德化县隶属不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德化县隶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嘉靖十五年(1536年),划出德化县西南部的进城乡黄认团(约相当于当时全县面积的十分之一)归新置的大田县。
清初,沿明制,隶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福建布政使司直隶州,析泉州府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政府宣布废府、州,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次年,永春废州立县,德化县隶属兴泉永道(南路道)。民国三年(1914年)南路道改称厦门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德化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闽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12月11日人民政府第十一次中委会决议,将福建划为闽海、闽上、泉海、龙漳四省和福州、厦门二特别市。同月13日第十二次中委会改原划四省名称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四省。德化县隶属兴泉省。次年1月,“闽变”失败,还属福建省。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福建省划为10个行政督察区。德化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仙游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福建省行政督察区缩编为7个。德化县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专署移驻永春。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2月16日,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因抗日战争局势紧张,迁驻德化。同年6月28日迁回永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月,德化县改隶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龙岩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德化县改隶福建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全省行政督察区再次调整缩编为7个,德化县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永安县)。
1949年11月24日,德化县解放,隶属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永安县)。12月13日,析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的德化县归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署驻泉州)辖。1950年4月1日第五专署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6日又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区专员公署。同年10月正式接管德化县。1955年3月17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区专员公署改称为福建省晋江专员公署。德化县仍为其属县。
1967年6月30日,因“文化大革命”成立晋江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取代专署行使对全区领导职权。1968年9月23日,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6月17日,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福建省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均辖德化。1979年5月29日,尤溪县中仙公社和顺自然村3个生产队划归德化县。6月10日建立和顺大队,归属德化县杨梅公社。1980年1月1日,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福建省晋江地区行政公署,德化为属县。1985年5月14日,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德化县隶属泉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