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因屡寇不靖,故把南胜县改名为南靖县,意“南方之靖”,以兆吉祥。“南”者即“地处福建之南”,“靖”者取“安靖”之义。
【沿革】
今南靖县地域商代属扬州,周和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地,即百越族居住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征服百越族及其边境其他民族后,全国分为36郡(后扩建为46郡),闽越故地被划为闽中郡,南靖属之,南靖第一次被纳入行政区划。
秦灭亡后,在楚汉之争中,由于无诸和徭弃楚从汉,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后,便封无诸为闽越王。今南靖一带属闽越国辖地。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廷为强化闽越故地统治,在闽越故地建置冶县,东汉时更名为侯官县,隶属会稽郡,县治在冶(即今福州)。冶县是福建最古老的县,南靖属之。
三国·东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郡南部另建置建安郡,南靖属建安郡侯官县。晋太康三年(282年),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析建安郡部分地域建置晋安郡。晋安郡设置晋安等8县,南靖属晋安县。
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8年),析晋安县地分建兰水县,南靖属之。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兰水县并入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二月初九日,析龙溪县南部原绥安县地域建置漳州,并置漳浦、怀恩2县。今南靖县大部分地域属漳浦、龙溪县。大历十二年(777年),汀州龙岩县归属漳州。漳州辖漳浦、龙溪、龙岩3县。今南靖辖地属3县交界地域。
元至治二年(1322年),析龙溪、龙岩、漳浦3县交界地域建置南胜县,隶属漳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南胜县治迁至兰陵,改名南靖县,仍隶属漳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漳州路改为漳州府,南靖属之。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福王朱由崧(弘光)立于南京,南靖属之。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郑鸿逵与黄道周等奉唐王朱聿健(隆武)于福州,南靖属朱聿健据地。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清大将军贝勒孛罗率兵平定闽粤,漳州归清,南靖亦归附。清袭明制,漳州仍设府,隶属福建省布政司,南靖属之。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福建省实行省、道、县3级地方政制。道的设置分为东路、西路、南路、北路4道;今漳州各县属西路道,南靖属之。民国三年(1914年)6月,全省依原辖区域设置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道。南靖属汀漳道,道所在龙岩。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道。福建省实行省、县2级地方政制,各县直属福建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成立闽南革命委员会,南靖属之。同年5月,龙岩、南靖、漳平交界处成立南平区苏维埃政府,南靖受其管辖有红畲、半岭、月水、迎坑等地;科岭成立靖北苏维埃政府,受其管辖有南靖、平和、永定、龙岩4县边区地带。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以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十九路军将军为核心,联合国民党内一部分抗日反蒋势力,在福州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同年12月11日,将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和福州、厦门2个特别市,南靖属龙汀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由于蒋介石重点围攻及其他原因,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同年7月,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全省划分为10个行政督察区,南靖属第六区,区署在漳浦。同年,中共闽南特委在平和欧寮成立靖和浦县苏维埃政府,管辖南靖、平和、漳浦3县交界地带。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1个市,原第六区改为第五区,南靖属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南靖县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区署在龙岩。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4月,全省行政督察区重新调整,南靖又归属第五行政督察区。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南靖县行政区归属不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重新划分行政区。1949年10月20日,原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南靖属之。1950年3月14日,第六行政区改为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南靖属之。9月14日,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南靖属之。1967年4月1日,龙溪地区专员公署瘫痪,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省龙溪专区军事管制委员会,南靖属之。1968年5月,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南靖属之。1978年3月,龙溪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龙溪地区行政公署,南靖属之。1985年5月14日,龙溪地区改为地级漳州市,南靖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