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升武安场为长泰县。是以原武德、武胜、武安场名称的含义,取意歌颂“祟武常胜,德政安泰。”“常”与“长”谐音雅化,故名长泰县。另据《读史方舆纪要》:五代置长泰县,因县有长泰溪而得名。
【沿革】
夏商,属扬州之域。西周,属七闽地。春秋战国,属越地,即“百越”族居住区。秦统一全国后,实行郡县制,闽越故地划为闽中郡,长泰属闽中郡。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闽中郡分为东海、闽越、南海三个诸侯国,长泰属闽越国地。始元二年(前85年)以江淮建会稽南部都尉,在东瓯置冶县,长泰隶属冶县地。东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会稽又分东南两部,以南部置侯官等五县,长泰属侯官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增设东安县,长泰属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隶属扬州,改东安县为晋安县,长泰属晋安县。元康元年(291年)扬州改江州,长泰属江州晋安郡晋安县。
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改晋安郡为晋平郡;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晋平郡复为晋安郡;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隶属东扬州。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升晋安郡为闽州,辖南安等郡;天嘉六年(565年)仍设晋安郡、南安郡,直隶东扬州。光大二年(568年)升晋安郡为丰州,辖南安郡。长泰仍属诸郡之晋安县。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丰州为泉州(今福州),改南安郡为南安县,长泰属泉州南安县。大业二年(606年),改泉州为闽州,长泰属闽州南安县。大业三年(607年),改闽州为建安郡,辖闽、建安、南安、龙溪等四县,长泰属建安郡南安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南安郡为建州,长泰属建州南安县。武德五年(622年),置丰州,长泰属丰州南安县。贞观九年(635年),撤丰州并岭南道泉州,长泰属岭南道泉州(今福州)南安县。嗣圣元年(684年)置武荣州,长泰属岭南道武荣州南安县。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今泉州),长泰隶闽州都督府泉州南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泉州为清源郡,长泰隶江南东道福建都防御使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称泉州,长泰属泉州都督府南安县崇教里地。大历六年(771年)长泰属福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南安县。贞元十九年(803年),南安县划出永丰、明盛、绥德、武德等四个乡,置大同场,长泰属泉州南安县大同场武德乡。乾符三年(876年),邑长张思进为“便输纳”,以乡置场,升为南安县武德场。光启二年(886年)光州农民军领袖王潮入泉,观察使陈岩表王潮为泉州刺史。长泰属泉州王潮据地。文德元年(888年)武德场因避讳“文德”年号,改武胜场,后又改为武安场,隶泉州。乾宁四年(897年),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长泰属威武军泉州南安县武安场。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长泰属闽王国泉州南安县。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闽,长泰属大闽国泉州。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南唐灭闽。长泰为南唐留从效据地,属泉州。后汉乾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长泰属之。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即南唐保大十三年,武安场改建为县,命名为长泰县,属清源军仍为南唐留从效据地。县治设于县境南部(即今之县城)。
宋建隆三年(962年),长泰县隶清源军泉州,为陈洪进据地。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仍为陈洪进据地。太平兴国二年(977年),陈洪进纳土复为州,长泰属威武军泉州。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四月,陈洪进以漳、泉二州归宋,长泰始归宋,属威武军泉州。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长泰距泉州三百余里,征粮运输不便,由杨海等人,请于泉州太守林金吾,奏准朝廷,割长泰归漳州,隶威武军。雍熙二年(985年),长泰属福建路漳州。
元初沿袭宋制。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行中书省。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漳州为漳州路,长泰归属漳州路。至元二十年(1283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置宣慰使司,并入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福建行省,后又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改为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1290年),再并入江西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1年)又复置福建行中书省。后又多次发生省一级上隶的变更。至正八年(1348年)立漳州分元帅府。长泰均相应改隶。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泰属福建行中书省漳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漳州府,长泰属漳州府。洪武二年(1369年),设置福建行中书省,长泰属福建行中书省漳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福建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长泰隶于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明亡。福王朱由崧(弘光)立于南京,长泰为其属地。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郑鸿达与黄道周等奉唐王朱聿键(隆武)于福州,长泰属朱聿键据地。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清朝大将军贝勒孛罗平定闽粤,长泰随漳州归清。此后,10多年间,清军与郑成功军队战事频繁,郑军曾短时占领长泰。康熙十九年(1680年)闽海平定。此后,长泰均隶属于福建布政司漳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属中华民国漳州府,后废除府州建制,长泰属福建西路观察使管辖。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四道,长泰县属福建省汀漳道。民国七年(1918年),属闽南护法区。民国九年(1920年)再属汀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汀漳道,长泰县直隶于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军在闽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分为四个省,长泰县属龙汀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月,长泰县复为福建省直辖;同年7月,福建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长泰县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长泰县改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19日,长泰县解放,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长泰属漳州行政督察区;同年9月,属龙溪区。1955年3月,属龙溪专区。1971年,撤销龙溪专区,改置龙溪地区,长泰县属龙溪地区,1985年5月,漳州市升为地级市,长泰属福建省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