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垂拱二年(686年)平定“蛮獠啸乱”后,置漳浦县,“漳”取自漳江、“浦”意为水滨。
【沿革】
今漳浦县地在汉代是诸侯国闽越国辖地。盘陀岭以南是另一个诸侯国南越国辖地。两诸侯先后出兵反汉,汉武帝平定之,并在原闽越国地域设立属东会稽郡辖的冶县。
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设立属义安郡(今潮州)管辖的绥安县(据《大清统一志》记载,设立于三国吴永安三年的绥安县是建宁县的前身,设立于东晋义熙九年的绥安县是漳浦县的前身)。县治设在绥安溪畔(明《八闽通志》载:绥安溪在今漳浦县八都),辖境包括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平和一带。
隋末唐初发生“蛮獠啸乱”,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派归德将军陈政南下平乱。陈政于凤仪二年(677年)病故,其子陈元光奉诏替代其职,平定地方,于垂拱二年(686年)奏准在故绥安县地设立漳州,辖漳浦、怀恩二县。漳浦县在漳江以北,附州为县,怀恩县在漳江以南。开元四年(716年),漳州州治兼漳浦县治从漳江北原陈元光屯军处迁设于李澳川(今漳浦县城,为故绥安县地)。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县合并于漳浦县,同时,将原属泉州辖的龙溪县划属漳州管辖。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还隶福建。天宝十年(751年)又改隶岭南。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上元二年(761年)再还隶福建。大历十二年(778年),割汀州的龙岩县(包括漳平、宁洋)来属漳州,漳州地域扩大到闽西,李澳川作为州治,地点已不适中,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迁设于龙溪县(今芗城区),漳浦县治仍旧。
宋代,漳浦仍属漳州所辖,县域仍然包括今漳浦、云霄、诏安、东山、平和一带。元代,漳浦属漳州路所辖,初期县域不变。至治年间(1321年~1323年), 划县域西部(包括今南浦、中西、石榴坂以西地方)佐建南胜县。(县治设在今平和南胜镇,后迁县治,改为南靖县)。
明代,漳浦县属漳州府所辖,前期县域范围 同元代。到嘉靖九年(1530年)划出一、二、三、四都和五都(今东山县除铜陵以外各地)设立诏安县。隆庆元年(1567年)又划二十三都之第九图(今龙海市白水镇及东泗乡部分地方)合龙溪县的沿海地方设置海澄县。
清顺治元年(1644年,即明崇祯十七年),明亡,福王朱由崧(弘光)立于南京,漳浦为其属地。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郑鸿逵与黄道周等拥唐王朱聿键(隆武)称帝于福州,漳浦属朱聿键据地。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清军平定闽粤,漳浦归清,属漳州府,而当年十二月,滨海古雷、游澳等地均为郑成功占领。十多年间,战争频仍,时为郑军占领,时为清军占领。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下令“迁界”,旧镇以东,梁山以南沿海地区,被列为“弃土”(俗称“界外”)。时“界外”常为郑经军旅据地,“界内”属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郑经军旅退往台湾,漳浦沿海全部“复界”,属漳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漳州仍属福建省漳州府。翌年,废除府州制度,福建设东、南、西、北4路,漳浦属南路。民国三年(1914年),改设闽海(闽东)、厦门(闽南)、汀漳(闽西)、建安(闽北)四道,漳浦属汀漳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发生“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2月,将福建划为闽海、延津、兴泉、龙汀4省,漳浦属龙汀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月废道,设10个行政督察区,漳浦属第六行政督察区。翌年10月,全省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漳浦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当时专员公署设在漳浦)。
1949年9月25日,漳浦县解放,属福建省第六行政专区。1950年4月,由龙溪县析设漳州市,专署迁此,第六区改称漳州专区,漳浦县隶属漳州专区。同年10月属福建省龙溪地区。1955年3月属龙溪专区。1971年,撤销龙溪专区,改置龙溪地区,漳浦县属龙溪地区,1985年5月14日,撤销龙溪地区建制,改设地级漳州市,漳浦县属漳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