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光泽县县名源于光泽乡,而光泽乡以产银而成名。光泽,其字义是指白银表面反射的亮光。唐武德七年 (624年),割邵武县之北的光泽、鸾风二乡置洋宁镇时,就有光泽乡之名了。唐初时,光泽乡在北路,因太银的银矿质量很好,县令到光泽巡按时称赞"此银甚佳,光泽很好",唐高祖李渊看到后,也赞叹"此银妙哉,光泽佳矣"。地名因此而来。
但另据,清康熙版《光泽县志》就以 “青山耸翠,碧波潴秀”八个字来描绘县境的地理特征。指境内群山耸立,林海茫茫,形如绿宝石,熠熠生光,故而命名光泽县。
【传说】
传说一:相传很久以前,光泽县叫乌纱县,白天黑夜都黑洞洞的,像是乌纱盖顶。原因是一条修练了千年的黑龙精,把整个县城弄得天昏地暗、鸡犬不宁。后被下凡视察的二郎神除去。百姓为感激二郎神除灭龙精,重见光明,福泽人间,便把 “乌君县”改叫“光泽县”。
传说二:传说远古时代一个赤脚大仙赴王母娘娘蟠桃会路过此地时得知没有县名,看到四周光秃、平地窄小,;便随口取名为 "光窄"。几年后这位大仙又去赴蟠桃宴,再拂云一看、此地已成凡间仙境,感叹这里的百姓勤快,今后定会福泽无边,于是就把 “光窄”改成“光泽”,代代相传,沿用至今。
【沿革】
春秋时期,今光泽县境属越国地,战国时期属东越地,秦时属闽中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属闽越国。汉武帝时(前140年~前87年)属会稽郡(东汉光武帝更名章安郡)。
三国时期,今光泽县境属吴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立建安郡,升昭武镇为县,光泽属昭武县。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昭武县更名邵武县;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又改为邵阳县;南北朝刘宋永初元年(420年)复改为邵武县,光泽均属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邵武县,属泉州(今福州);开皇十二年(592年)复置邵武县,属抚州(今江西)。
唐武德七年(624年),辟北乡之地置洋宁镇,属建州邵武县。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改洋宁镇为财演镇,仍属建州邵武县。
宋初因之。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邵武县升为军,财演镇升为县,为光泽建县之始。因财演镇辖鸾凤、光泽二乡,取光泽乡名为县名,故称光泽县,属两浙西南路邵武军。雍熙二年(985年)改属福建路邵武军。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邵武军升为路,光泽县属福建行中书省邵武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兵占领光泽,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11月,光泽归附邵武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邵武路为府,光泽县属福建布政司邵武府。清顺治三年(1646年)8月,清兵入闽,仍设府县如故,光泽属福建行都司延建邵道邵武府。
民国二年(1913年)裁府并县,光泽属建安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撤建安道,属福建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建瓯)。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8月,属江西省南城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属福建省建阳专员公署。
1950年2月17日光泽县解放,属建瓯地区专员公署;10月,专区迁址建阳,属建阳地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建阳专区与南平专区合并,属南平地区专员公署。1970年9月,南平专区迁于建阳,属建阳地区革委会。1989年1月,建阳地区行政公署驻地由建阳县迁至南平市,并更名为南平地区,光泽县属南平地区。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光泽县隶属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