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斗六”在荷兰人占据时期即有“斗六门柴里”之称,简称为“斗六门”或“柴里”等。原先洪雅族有一社位于柴里(现斗六市三光里)。“斗六门”系其族人在狩猎捕获山鹿时发出“ㄉㄨ-ㄌㄨ-ㄇㄣ”的咆哮以为庆贺,后来以闽南语之发音译成汉字,名称由此而来。
【沿革】
“斗六”在荷兰人占据时期即有“斗六门柴里”之称,简称为“斗六门”或“柴里”等。原先洪雅族有一社位于柴里(现斗六市三光里)。
清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南明永历三十七年七月,即1683年8月),郑克塽投降清朝,台湾进入长达212年的清治时期(1683年—1895年)。斗六地方本系平埔族洪雅族于康熙末年移至此地开垦聚成部落。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陈孟林修之“诸罗县志”已有“斗六门街”、“柴里斗六社”之记载,由此可见斗六在当时之开拓已颇具基础。
乾隆初年,泉州人杨仲熹招集汉人在此开店行商而逐渐兴盛。奠定街基。乾隆十七年(1752年)街成,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置斗六门巡检,道光十五年(1835年)改为斗六门县丞。光绪十三年(1887年)设台湾三府增至云林县、苗栗二县,云林县治虽在林圯埔,但每年雨期浊水、清水两溪泛滥,致使交通时常中断,而且县址过于偏东甚为不便,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迁至斗六。
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清朝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予日本。5月底,台湾军民起而反抗日军接管,爆发乙未战争,至11月中旬始宣告平定。
日本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清日甲午战后台湾割日,废县改置民政支厅,专司民政。翌年颁定台湾总督府地方官制,为三县一厅,斗六街置台湾县云林出张所。明治三十年(1897年)又改为六县三厅,改置嘉义县斗六办务所,并设置街庄长,翌年改隶台中县。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改正官制,置斗六厅,至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废斗六厅,并入嘉义厅。至日本大正九年(1920年)改行政区域为五州三厅,斗六郡役所将原斗六区、林内区及树子脚、菜公区之部分裁并为斗六街之区域。
二战结束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成立台南县政府,改郡为区,街庄变为乡镇,并成立斗六镇公所。民国三十九年(1950年)乃将台南县,增设云林、嘉义两县,择定斗六为云林县治所在地。民国七十年(1981年)时改为县辖市,为云林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