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基隆,旧名鸡笼。那是因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为凯达格兰族(ketakalan),格兰的谐音近似台语之“鸡笼”,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鸡笼,因而得名。清光绪元年(1875年),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为基隆。
【沿革】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西班牙远征队在社寮岛(今日基隆的和平岛)登陆,随即在岛上西南端修筑“圣萨尔瓦多城”。崇祯十五年(1642年),荷兰人北上攻占社寮岛后,将“圣萨尔瓦多城”改名为“北荷兰”。
清康熙七年(1668年),郑经派军讨伐荷兰人,荷兰人兵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人占领台湾。日本大正十三年(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至日本昭和六年(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基隆升格为“市”,成为当时台湾第四大都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台湾正式归还中国,国民党政府接管台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1月31日,将台北县基隆区的七堵乡划归基隆市,分为七堵、暖暖二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15日,基隆市七堵区划分出暖暖区。
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基隆市行政区域照旧。基隆市管辖中正、信义、仁爱、中山、安乐、七堵、暖暖等7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