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屏东:
屏东市昔称「阿猴」,是原住民方言谐音;后来又成为平埔族阿猴社民的部落,所以也称「猴社」、「阿猴寮」。又由于全市的地形好像一隻坐著的猴子,故称「阿猴」,日据时期因猴字不雅而将「犬」部改为「糸」部。后来发现此地是位于高雄半屏山之东,所以按照位置来取名为「屏东」。
2.潮州:
清雍正四年(1726年)广东省潮州府住民进来开发,为了纪念他们的老家,故沿用其名,称此地为「潮州」。
3.东港:
古称「东津」(津指海边的意思),原本是平埔族「放索社」群居地,明末清初渡海而来的先民渐渐增多,和福建生意往来兴盛,而当时帆船停靠的港区就在百姓定居地东边,故称「东港」。另有一说:由于位居大陆「东」方的海「港」,故称「东港」。
4.恒春:
旧名「琅乔」,原意是本地出產的一种兰科植物,也是排湾族称呼。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牡丹社事件后,沉葆楨亲自到此巡视,见此地气候凉爽,四季如春,故奏准设县,取名「恒春」。
5.万丹:
地名由来有二说:
一说,据说在清同治年间,两岸商船在万丹小溪(今大湖桥)附近贸易,成为内港并形成万舟景观,就以「万舟」为名。后来因为高雄港、东港先后成港而没落,盛况不再,将「舟」改为「丹」取名「万丹」。
另一说,本地早期属于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万丹」一名可能是当年平埔族Moanun社和Paugdaudang上下淡水两社的合称。
6.麟洛:
早期属西拉雅平埔族生活领域,可能当时有平埔「麟洛」社,清廷记为「玲路」。清康熙年间嘉应州徐俊良先贤来此开垦,在开设水圳时发现大乌龟,地理师说:出现大龟的地方一定有麒麟,这裡是麟趾呈祥的好地方,就取地名为「麟落庄」,后来改称为「麟洛」。
7.九如:
相传最初是由九户人家迁来此地定居,早期称为「九块昔」,后因有感「九块」不雅,取三多九如之意,改为「九如」。
8.里港:
地名由来有二说:
一说,原名「过港仔」,相传在清康熙年间,有一名叫「阿里」的年轻人来此谋生,以贩卖冷饮为生,商业逐渐的繁荣,人口增加,乾隆年间就称此处为「阿里港」,民国九年日人改称为「里港」。
另一说,本地旧称为『阿里港』,在汉人及平埔族尚未移入之前,曾有傀儡番(鲁凯族)居住于此,在汉人移民入垦后,便译『傀儡』音为『阿里』,再加上本聚落建在隘寮溪之南,故拼成原地名为『阿里港』,后来则改称为『阿里』。
9.盐埔:
本乡是介于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一片草埔,原本是平埔族居住地,明朝福建省叶唐山来到此地,用十台车的食盐,外加一车烟酒火柴交换这片土地,又因为当时介于平地之间的草原地带常被称为「埔」,故命名为「盐埔」。另有一说:清代时这一带溪埔地含咸重,故称本地为『咸埔庄』,后来才改称为『盐埔』。
10.高树:
本地原名「大车路」,因为高树路宽,可同时容纳多辆牛车行走。地名由来有二说:
一说,旧时庄头有一株木棉树,树身高大,形状就如一个大车盖故取名为「高树」。
另一说,汉人开垦初期,在「高」位河阶处建立聚落,又因此地属于河川网路纵横区,水量充沛长满高大的「树」林,故称「高树」。
11.万峦:
地名由来有二说:
一说,先民初垦时,见大武山翠峰绵延如「万」座「峦」峰,遂以此命名。
另一说,清代时期此地随处可捉到鰻鱼,民眾乃称此处为万鰻,后因「鰻」与「峦」客家语发音近似,慢慢就成为「万峦」。
12.内埔:
本地早年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来开垦的先民首先在森林中间开闢出一片旱田,客家话称为「埔」,又因在森林裡,故称为「内埔」。『内埔』是指在内方之未垦埔地,本地在清康熙年间,由闽、粤籍移民垦成。
13.竹田:
地名由来有二说:
一说,本地以前有一条街道,路旁商家囤积商品于此,所以称为「屯物」。日治时期改为「竹田」,竹是农村,田是农田,本乡因为是竹园多于水田的乡村,故改名为「竹田」。
另一说,本地原称为『顿物潭』,昔有池沼,是住民丢弃废物之处,故有此称。民国九年时,改称为竹田,系日式地名。
14.长治:
本地属西拉雅平埔族居住地之一,明清及光复时期汉人大批移入,在光复之前称为『长兴庄』。『长兴』可能是当初拓垦时之垦号,光复后为期盼「长治久安」,故称「长治」。
15.新埤:
清代客家汉人在此建立人工蓄水池「埤」以利耕种,在埤的前方建立新的聚落叫做「新埤头」,与内埔乡之老埤南北相互对称,日据时期去「头」简称「新埤」。另一说为「新埤」取名自新筑埤头以灌溉的意思。
16.枋寮:
早期此地林木茂盛,而且出產高贵的「檀木」,俗称「枋仔树」。清初开垦的先民砍树木搭工寮暂住,后来渐渐形成聚落,「枋寮」就是如此命名,其意为用木板搭建工寮居住的地方。
17.新园:
明末福建黄上房等人渡海来此,将高屏溪旁原野开垦为田园,至清乾隆年间,多已垦成,并形成各村庄,因为建庄于新闢成之园(旱田),故称之为『新园』。
18.崁顶:
本地地势高亢,四周地势低平,有河水流过,雨季常淹水,只有此处免于水患,就将此处取名「崁顶」,取其地势高适合居住的意思。
19.林边:
早期是林木茂盛的原野,所以取名「林仔边」。先民进入开垦,在「林」区「边」缘建立部落,日据时期以「林边」统一称呼本乡。
20.南州:
本乡位于屏东「溪洲」溪「南」岸的地带,原名叫「溪州」,隶属于林边乡,后来分出成为溪州乡,因台湾太多地方称溪州,加上位于台湾南端,故改名为「南州乡」。
21.佳冬:
本地原称六根,开拓最初周围很多茄苳树,所以又叫「茄苳脚」,日据时期简化地名时,由于台语「茄苳」与日语「佳冬」相近,故改名为「佳冬」。另有一说:佳冬原称为『茄苳脚』,是来自本地马卡道族之茄藤社,因为茄藤与树名『茄苳』近音,乃变更为惯称的地名『茄苳脚』为本地之地名,在民国九年时,才更改为『佳冬』。
22.琉球:
相传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有住打狗港(今高雄港)人李月老,来到岛上开垦并从事渔业,孤岛好像一个浮沉的球,面积又小,故称「小琉球」。民国九年日人简化为「琉球乡」。
23.车城:
地名由来有下列说法:
一说,先民为了要抵御原住民攻击,就用载农作物的牛车围绕成墙用以筑城,于是大家就称此地为「车城」。
另一说,有一次先民路经此地突然遭原住民袭击,大家就用牛车围成一个城堡来抵抗,终于战胜,为了纪念就称此地为「车城」。
还有一说,原住民因为常侵袭先民,所以他们在没有筑城的北面堆积木材做城防,后来怕被烧,就改用牛车数十辆佈置在外,于是就叫此地为「车城」。
24.满州:
原名「蚊蟀埔」,是排湾族所住。因为原住民打猎收获很多,吃不完只好丢弃在原野上,久而久之造成臭气难闻,排湾族臭气译音即为「蚊蟀」。后来因字义不雅而改为「满州乡」。
25.枋山:
相传古时枋山村附近有座山突然崩裂,乃命名为「崩山」,后来因为不雅,就用闽南语谐音「枋山」代替。
26.三地:
原地名为「音斯笛摩儿」,属于鲁凯族『三地门』社的聚落,『三地门』是汉译音,以前亦做『山猪毛社』。光复后,本地设乡,便取名为『三地』乡。
27.雾台:
本地原为西鲁凯族「傀儡」群「雾台」社居住地,鲁凯语「雾台」指许多小社聚集成的大社,光复后独立为「雾台乡」。
28.玛家:
本地原为西排湾族「玛家杂牙杂牙」社居住地,排湾语「玛家杂牙杂牙」指倾斜的山坡地,光复后简称为「玛家乡」。
29.泰武:
本乡位于北大武山和南大武山之间,由于台东县已有「大武乡」,因此光复后,本地改名「泰武」乡以示区别。
30.来义:
本地日据时期称为来社,含有重义气、伦理及情感的意思。光复后为了发音方便而改称「来义」。
31.春日:
中央山脉西侧山区为排湾族大本营,本地有「喀苏柏干」大社,日据时期由于日语「春日」读音为「Kasuga」,与社名相近,便简化为「春日」。
32.狮子:
本乡内狮村附近有一小山丘,形状很像狮子,人称「狮头山」,因为乡公所位于此,故称本乡为「狮子乡」。
33.牡丹:
地名由来有二说:
一说,由山地话「新保将」翻译而来,加上本地境内盛產野牡丹,因此称为「牡丹乡」。
另一说,先住民排湾族苏侉侉罗雷支族「趴立拉力克」牡丹社分布地,故简称「牡丹」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