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据《今县释名》:“县南、西皆濒海,本汉徐闻,隋改徐闻为隋康,析隋康地置县,因名海康。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由雷州半岛得名。
【附加】
雷州的由来:
雷州半岛,地处粤西南,地多干旱,一年四季都有雷电,尤以夏季为多,常毁物伤人畜,因而便有雷州之地名称谓。但据北宋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所谓因多雷而取名雷州的说法是错误的,“按圖經,雷州境內有雷、擎二水。雷水貫城下,遂以名州。如此則雷自是水名。”(后人注曰:“今府志擎雷合為一水,蓋其源則二爾”)。
【沿革】
雷州今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隶属楚国百越。据《广东通志》记载,雷城是雷州半岛最早的古城,至今已有2340多年历史。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雷州归属象郡(郡,古代的行政区域,比现在的县小。秦汉后比县大)。秦代末年,雷州以至雷州半岛为南越之地。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平定南越,在雷城建合浦郡徐闻县治,管辖雷州半岛。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伏波将军马援受命征讨交址叛乱胜利,恢复移郡治合浦郡(廉州),县治仍在海康(今雷城),雷州三国时属吴国珠官郡(后改为珠崖郡)。
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合浦郡治在今雷城。齐武帝永明中,徐闻县改齐康郡,郡治仍在今雷城。梁武帝晋通四年(523年)分广州置合州,州治齐康县,辖境约为当今的雷州半岛。梁武帝太清元年(574年),改合州为南合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恢复原名合州(州治仍在今雷城),改齐康县为海康县。当时因海康境内东西洋面临大海,夏秋两季台风海潮泛滥成灾,为祈求康宁,故取名海康,此为海康得名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年),再置南合州,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更名为东合州。贞观八年(634年),雷州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批准,把东合州改为雷州,雷州也由此而得名。雷州治在雷州城。唐玄宗天宝元年改雷州为海康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再次称为雷州,属岭南道(道,行政区划名。相当于现在的省),海康仍为雷州之治。五代后梁太祖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又改雷州为海康郡,南汉沿用唐朝旧建制,改海康郡为古合州。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开宝五年(972年),废除雷州军再设雷州。元至元十五年(1281年),改为雷州路,置海北海南道治,初属潮广中书行省(省,行政区域),后属广西中书行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改雷州路为雷州府,海康县城为雷州府治。清代至民国二年(1913年)沿用雷州府建制,府治不变。
民国初,撤府留县,海康县先后隶属于高雷道、南路行政专员公署、南区绥靖公署、第八行政督察区、第十四行政督察区等。
1949年12月5日海康县解放,属南路专区。1950年南路专区改名为高雷专区,海康县隶属高雷专区。1952年撤销高雷专区,辖县划归粤西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西行政区,将所辖的遂溪、廉江、化县、茂名、信宜、阳春、阳江、电白、吴川、雷东、海康、徐闻12县划归湛江专区。同年11月把遂溪县的纪家、沈塘两个区划归海康县(今雷州市),东里区新寮岛划为徐闻县。
1958年秋至1961年春撤销海康县,原海康县-分为二:南渡河以北10个乡镇与遂溪、廉江合并,称为雷北县,1960年改为雷州县;南渡河以南11个乡镇与徐闻合并,称为雷南县。1961年4月,按1958年前建制海康县,同时将徐闻的青桐乡(小乡)划归英利公社。1970年湛江专区改为湛江地区。1983年9月,湛江地区建制撤销,湛江市和茂名市改为省辖市,原湛江地区所辖的吴川、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县划入湛江市。1994年4月26日,撤销海康县设立雷州市,由广东省直辖,委托湛江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