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天宝元年(742年)置遂溪县,因溪得名。遂溪,据《雷州府志》记载,“遂溪”是取“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之意。
【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公元前355年,隶属楚国越,后为百越边境。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归属象郡。秦末汉初,遂溪以至雷州半岛为南越之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将军路博德领兵平南越,设置合浦郡徐闻县,遂溪属其管辖。三国时遂溪最初属蜀,蜀失荆州后归属吴国珠官郡(后为珠崖郡)。
晋武帝太康二年,又称为合浦郡。南朝宁设置越州,遂溪属越州合浦郡徐闻县。到了齐武帝永明中,改徐闻县为齐康县。梁武帝晋通四年(523年)分越州为合州,后为南合州,遂溪属南合州齐康县。后来遂溪设置扇沙县及椹县,仍属南合州。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又称为合州,撤合浦郡。开皇十年(590年)设置铁杷县。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椹县为椹川县。铁杷、扇沙和椹川3县皆今遂溪县,属合州。大业初改合州为合浦郡,椹川县并入扇沙县。
唐武德初又再设椹川县,改合浦郡为南合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更名为东合州,将椹川、扇沙并入铁杷县,归属东合州。贞观八年(634年),雷州刺史陈文玉奏请朝廷批准,把东合州更名为雷州,雷州同此而得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雷州为海康郡。天宝二年(743年)改铁杷县为遂溪县,属海康郡,县治设今湛江市郊旧县村,此为遂溪得名之始。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恢复海康郡为雷州。
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改雷州为雷州军(军,古时行政区划),将遂溪并入海康县。五年,又恢复雷州。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又再设置遂溪县,县治设在现今遂城。乾道七年(1171年)又改雷州为雷州军。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为雷州路(路,古代行政区划)。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为雷州府(府,古代行政区划)。清承袭明代的体制,仍为雷州府,遂溪属雷州府。
民国2年(1913年),遂溪属高雷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属南路行政委员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南区绥靖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属第八行政区督察专员分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属第十四区公署。
1949年11月遂溪县解放。1950年全县分为6个区。1951年湛江市太平区划归遂溪县管辖,全县分为8个区。1952年分为12个区。1953年分为13个区。1956年沈塘、纪家两区划归海康县管辖,全县剩下11个区。1957年撤区设乡,分为29个乡。1958年3月并为14个乡、2个镇。9月政社合一,全县设8个人民公社。11月遂溪与廉江、海康南渡河北合称雷北县,麻章划归湛江市管辖。
1960年雷北县改为雷州县。1961年分县,原属遂溪的太平公社划归湛江市管辖,遂溪县全县设11个公社。同年12月并为8个区,37个公社。1963年撤销区,改设13个公社。1983年12月,撤销社队,建立区乡制,全县设19个区、1个镇。解放后,遂溪先后属南路地区、高雷专区、粤西行政公署、湛江专区管辖,从1983年9月起属湛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