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英德市古名英州,据说“英州”以盛产英石得名。南宋宁宗赵扩(1168年—1224年),十岁时于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受封英国公,英州成为他的封地。据《宋史·地理志》载,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继帝位后,庆元元年(1195年)冬十月,便将其“潜邸”英州升为“英德府”,“以承恩泽德”,表示“上不忘列祖,下不忘州民,恩德於封地”。自此“英德”地名出现。
【沿革】
春秋时期,英德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在县境设浈阳、含洭鸿两县,属桂阳郡。三国吴甘露元年(265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浈阳、含洭2县属荆州始兴郡。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永嘉元年(307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湘州始兴郡。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梁天监六年(507年)在含洭(现浛洸)设衡州。隋开皇十年(590年)改置洭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废洭州,含洭、浈阳两县同属广州。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升广州为兴王府,浈阳、浛洭2县属兴王府。乾亨四年(920年),在浈阳县置英州,领浈阳县。浛洭县仍属兴王府。
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开宝六年(973年),改属英州。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因浈阳县名之“浈”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后降为州。元延祐元年(1314年)废浈阳、浛洸两县为英德州,属广东道。
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清沿明制,英德县属广东省韶州府。嘉庆十八年(1813年),分英德县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4图,岩下都虎山、观音2图及清远县一部分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
辛亥革命后废州府制,英德县属岭南道。民国元年(1912年)后英德县属北江善后公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5县。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1988年1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