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原名西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因它与青海省西宁同名,且鉴于该县位于鬱[yù]江之南(西江古称鬱水),故更名鬱南县。实际上“鬱南”的粤语读音应为“屈南”,自从中国大陆推行汉字简化政策后,“鬱”字被同化为普通话读音相同的“郁”字,而“鬱南”这地名亦同时被简化成为“郁南”。
【沿革】
周显王三十五年(前334年),越人侵犯楚国,败后散逃南方各地,成为“百越”族人。其中一部分越人越过五岭,在今广东、广西境内建立了许多大小不等的部落或奴隶制小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该地分建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等三大行政新区,此地为象郡区域。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秦亡汉兴。原南海郡尉赵佗乘机在岭南地方建立南越国,这里属南越国。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灭南越国,在其疆域内分设9郡。其中一郡名苍梧郡,该郡设10县,10县中有一县名端溪县。今郁南县是那时端溪县域之部。
西晋太康年间(280年—289年),在端溪县域中增设都罗县(县治在今郁南部城镇)和武城县。东晋永和七年(351年),从苍梧郡分出晋康郡,端溪县和今天的郁南、德庆两县都是该郡的辖地。东晋末期,又在晋康郡设晋化县(县治在今郁南南江口镇)。
南朝宋元嘉年间(424年—453年), 都罗、武城两县合并,易名为都城县(都城之名,由此而来),又从端溪县分出安遂县(县治是今郁南连滩镇)。南朝南齐年间(479年—502年),从端溪县分出威城县(县治是今郁南建城镇)。南朝梁普通四年(523年),在古罗水(即文昌水)流域内设罗阳郡,今郁南县域有部分被划入该郡。
隋初,罗阳郡改为罗阳县。开皇九年(589年)都城县因晋康郡废,改隶苍梧郡。开皇十二年(592年),晋化、威城两县并入都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罗阳县改名正义县。大业三年(607年),正义县并入永熙郡的泷水县。安遂县也同时转隶永熙郡。
唐朝推行州县制。都城县改隶康州,安遂县则从永熙郡改隶康州,并改名晋康县。宋开宝五年(972年),都城、晋康两县并入端溪县,隶属广南东路德庆府。元朝沿用宋制。只是德庆府改名德庆路。今郁南县仍是德庆路的辖地之一。
明朝,德庆路复名德庆府,不久德庆府降为德庆州,隶属肇庆府。万历四年(1576年),镇压了西江沿岸山区的瑶民起义之后,明朝政府在该地区设罗定直隶州,直隶广东布政使司。该直隶州除了以泷水县为州治外,还统辖新设的东安县(今云浮县)和西宁县(今郁南县)。意即东西两山(瑶人聚居的地方)都安宁无事了。翌年,西宁县在今郁南建城镇开始筑城以作县治。
清朝沿袭明朝建制,仍属罗定州。只是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把西宁县的部分域地划回原属的信宜县。
民国元年(1912年)西宁县属粤海道,后属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年(1914年),因它与青海省西宁同名,并且在郁水之南(西江古称郁水),故更名郁南县。
1949年郁南县属西江专区;1952年郁南县属粤中行政区;1956年郁南县属高要专区;1958年郁南、罗定两县合并,初称罗南县,1959年属江门专区;1960年1月后又改称为罗定县。1961年4月复置郁南县,县政府驻在都城镇,属肇庆专区;1988年起至今属肇庆市。1994年4月5日云浮市升格为地级市,将郁南县划归云浮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