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据《嘉靖钦州志》云,灵山之名源于县城附近的六峰山:“石六峰在县治西一里,……内一峰曰龟峰。龟,灵物也,故曰灵山,因以县名”。《名胜志》:“灵山在县西一里,又名石六峰,其峰有六,雄壮奇特,内一峰曰龟峰。龟,灵物也,故曰灵山,因以名县。”
【沿革】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今灵山县境属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今灵山县境属象郡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今灵山县境归南越国管辖。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今灵山县境属南粤王辖地。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今灵山县境属合浦郡地。汉建安八年(203年),今灵山县境属交州合浦郡地。
三国时期,今灵山县境为吴国辖地。黄武五年(226年) ,今灵山县境属广州合浦郡地。黄武六年(227年),今灵山县境属交州合浦郡地。
晋,今灵山县境属交州合浦郡地。南北朝南朝时期。宋泰始七年(471年) ,今灵山县境属越州;齐属交州;梁天监一年(502年),今灵山县境属安州;陈仍梁制。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 ,设南宾县,县治设于南宾寨(今旧州圩西南侧)。南宾县为灵山县最早县名。属钦州。隋大业三年(607年),南宾县属宁越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南宾县属钦州总管府。唐贞观十年(636年) ,南宾县县治移至峰子岭南(今三海镇棠梨村境内)。同年,钦州州治从钦江县迁至灵山县旧州圩南宾寨(钦州州治遗址)。唐贞元十年(794年) ,南宾县改名灵山县,因境内有风景名胜西灵山(今称六峰山)而得名。
五代时,灵山县属钦州。钦州领五县:钦江、保京、内亭、遵化、灵山。宋开宝五年(972年) ,废遵化、钦江、内亭三县,以其地并入灵山。灵山县仍属钦州,隶广南西路。宋治平二年(1065年)二月,诏徙灵山县县治于石六峰下(今六峰山东面),即今县城所在地。
元代,灵山县仍属钦州。至元十七年(1280年),灵山县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海北南道钦州路总管府。
明洪武二年(1369年),灵山县属钦州府,隶广东。洪武九年(1376年),灵山县属廉州,总属雷州府,隶广东。洪武十四年(1381年),改廉州为府,灵山县属廉州府,隶广东。明正统五年(1440年),海北道兵备副使甘泽始筑灵山城。
清承明制,灵山县属廉州府,隶广东。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清政府将县属秋风练(今钦州市钦北区的平吉等地) 、博莪练(今钦州市钦南区的那丽、那彭、那思等地)、菩提练(今钦北区的那香、长滩等地)、青塘练(今钦州市钦北区的青塘等地)拨给钦州。
民国时期,灵山县先后隶属广东省钦廉道、广东省钦廉绥靖区、广东省南路绥靖区、广东省第八行政区。
解放后,1949年12月1日成立灵山县人民政府。灵山县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8月30日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2月19日,钦廉专区所属钦县、 防城县、合浦县、灵山县、北海市委托广西省代管。1952年3月28日,钦州专区正式划为广西省建制,灵山县属广西省。1955年7月1日,钦州专区的钦县、合浦县、灵山县、 防城县、浦北县、北海市又划归广东省建制,灵山县属广东省。1956年2月28日,灵山县属广东省合浦专区。1959年1月,灵山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1965年6月26日起, 广东省湛江专区的灵山县、浦北县、合浦县、钦县、东兴各族自治县和北海市从广东省湛江专区分出划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灵山县随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94年6月28日,灵山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