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清乾隆五年(1740年)置凌云县,因县治北有凌云山,故名。
【沿革】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屠准率军攻占岭南百越,统一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凌云地归属桂林郡地。
汉朝,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将南越地区纳入全国行政区域,设苍梧、郁林、合甫、交址、九真、日南、南海、珠崖、儋耳等九郡,今凌云地属郁林郡。
三国时期,广西属吴国,今凌云地属广州统辖的郁林郡。晋代,今凌云地属广州郁林郡的增食县。
唐朝,将全国设为十道,广东、广西为岭南道,岭南道分为东道(广东)和西道(广西),西道下辖桂管、邕管、容管经略使。唐皇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以夷治夷"的政策,在左右江地区设21个羁縻州,全国一统,设州、郡、县,今凌云地属邕管羁縻双城州,半为溪垌,这是凌云县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
宋代,实行路、州(府)、道、县建置,分为15路、广东广西属广南路、广南路又分为广南东路(广东)和广南西路(广西),广南西路下辖25个州,百色地区属邕州右江道,宋沿袭唐代的羁縻政策,邕州设44个羁縻州、县、垌。宋代在凌云先置勘州,后又称磡峒(何时置州、州治在何地均无考)。皇祐五年(1053年)置泗城州。
元代,实行省、路、府、州、县,凌云属广西行省田州路军民总管府所辖的泗城州,下辖利州、唐兴州。
明朝,废元时的行省,在全国设13个布政使司,广西为一个布政使司,分设11府,3个直隶州统辖所属州县。泗城州直隶于布政使司,下辖利州、程县、唐兴州、上林长官司、安隆长官司。洪武六年(1373年),将州治从故城迁到古磡峒(今县城)。
清朝,又推行省、府、州、县,凌云仍称泗城州,顺治十三年(1655年),泗城岑氏土官岑继禄投效清军,引清军追击打败明末残余的永历帝朱由榔有功,顺治十五年(1658年),叙功晋泗城土州为泗城土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又称为泗城军民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归流(改除土官、任用流官),正式称为泗城府,隶右江道。乾隆五年(1740年)置凌云县。泗城府下辖西隆州、凌云县、西林县。
民国元年(1912年)凌云废除县制,称泗城府。民国二年(1913年)撤府恢复凌云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于乐业县的设立及部分乡划归天峨、田林、百色、凤山等县,凌云县地域缩小。
1950年1月5日,凌云县解放。属百色专区,1952年8月11日,凌云乐业合并为凌乐县。1962年3月27日,撤销凌乐县,恢复凌云、乐业县。1971年百色专区改称百色地区,2002年6月2日,撤销百色地区,改设百色市,凌云县隶属百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