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升凭祥镇为凭祥县,因凭祥洞为名。另一说凭祥水自县治南合涧水北流注之,故县以水为名。"凭祥"系壮语,意为“来此赶集有床位住宿”。1959年5月10日,凭祥降为宁明县属睦南公社;1961年5月27日,宁明县复析出县级凭祥市。
【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凭祥属象郡地。元鼎六年(前111年)冬,汉平南越后,凭祥为郁林郡雍鸡县地。
三国至西晋,凭祥属郁林郡临浦县地。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属郁林郡晋城县地。隋属宣化县地。唐代始设置羁縻石西州,州治上石今镇。
宋为永平寨辖地,在镇压侬智高起义后,设置了凭祥峒,土司世袭。此为凭祥得名由来。当时治于驮里三化(今三联村境内)处。元属思明路辖地。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凭祥又改设镇,隶属太平府。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凭祥镇升为凭祥土县,改隶思明府。成化十八年(1432年),因镇夷关(今友谊关)为左江流域要害之地,故被提格为土州,直隶广西布政司。
清初袭明制,顺治十一年(1654年),凭祥土州改隶太平府。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凭祥土州降为弹压,归明江厅兼理。宣统二年(1910年)凭祥土州改流置凭祥厅,并上石区域兼弹压下石土州。
民国二年(1913年)凭祥改为县。同年,下石土州改土归流并入。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凭祥县下设4区19团。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区设乡,一二三四区分别改为城厢乡、上石乡、下石乡、隘口乡。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1年5月,宁明、明江、凭祥三县合并为镇南县,县政府驻宁明城中镇。1952年镇南县与思乐县并为宁明县。1955年7月,划凭祥为县级镇,与宁明县分治。1956年11月16日,凭祥镇改为县级市。1958年12月,宁明县、龙津县、凭祥市合并为睦南县,县政府驻凭祥镇。1959年5月10日,睦南县又分为宁明县、龙津县。时凭祥又降为宁明县属睦南公社,对外仍称凭祥市。
1961年5月27日宁明县复析出县级凭祥市,下设隘口、睦南、竹山3个人民公社。1966年10月,龙州县平而大队划归凭祥市。1981年,宁明县夏石公社划归凭祥市。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乡镇。2002年11月凭祥市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市。2003年1月崇左市代管凭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