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明天启初年(1621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一起反抗明王朝,崇祯四年(1631年)叛乱被平息后,置开州。民国三年(1914年)废旧制中府、厅、州为县,开州改为开县,因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更名为紫江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内政部令改紫江县为开阳县。
据《开阳县志》:"开阳"之名,源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建的"开阳书院",时人解释为"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
【沿革】
今开阳县地,夏、商、西周时期为雍州、梁州边鄙。春秋时为牂牁国北境。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在南夷置且兰县,开阳地属其西北域。元鼎五年(前112年),以原且兰县城为治所置牂牁郡,开阳地属其西北境。
晋以牂牁郡且兰地置万寿、且兰、平渠3县,开阳属万寿县西北隅地。后划出万寿县一部与另一些地方建晋乐县,开阳地遂归晋乐县。
隋牂牁郡领牂牁、宾化2县,开阳地属牂牁县。唐贞观四年(630年)以今开阳县双流区同知衙为治建蛮州,领巴江县,隶黔州都督府。辖地有今开阳大部和贵阳、修文等。后又在蛮州南置光州,地在今双流光堵河北岸。
宋以唐之蛮州地分置矩州、功州等,开阳地属蛮州,隶绍庆府;开宝八年(975年),蛮州改称大万谷落总管府,治今羊场。
元在今贵州中部设有八番顺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其下有顺元路军民安抚司、管番民总管府、八番各安抚司等处。时雍真乖西葛蛮等处,纳坝紫江等处,葛蛮雍真等处均在今开阳境,属顺元路(路治今贵阳)。皇庆元年(1312年),在三台山开科龙场地(今开阳县城东)置乖西军民府,隶管番民总管分,辖地包括今开阳和龙里、贵定等的一部分。后降为长官所。
明洪武四年(1371年),置顺元路,合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土司地置贵州宣慰司于今双流同知衙。水东宋氏有亲辖地陈湖十二马头,大都在今开阳县境。天顺中,贵州宣慰司治所从大羊场(今开阳杠寨)移至杨黄寨(今开阳县城)。崇祯四年(1631),平定了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和水西宣慰同知安邦彦的彝族起义之后,将陈湖十二马头改置为开州,治所杨黄寨,领乖西蛮夷长官司,隶贵阳军民府。辖地与今开阳县地略同。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贵阳军民府称贵阳府,开州仍隶之。
民国三年(1914年),改旧制中府、州、厅为县,但因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以州境有紫江(洗泥河),更名为紫江县,属黔中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紫江县直隶省政府。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称开阳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开阳改隶贵州省第一督察区。
1949年,成立开阳县人民政府,隶贵阳专区。1952年,贵阳专区改为贵定专区。1956年,划归安顺专区;1958年,属贵阳市郊区县,1963年,改属遵义专区;1965年,复归安顺专区。1970年,改称安顺地区。1992年,开阳县改属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