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唐贞观九年(635年)置恭水县,贞观十一年(637年)废恭水县,贞观十三年(639年)复置恭水县,贞观十四年(640年)恭水县改置罗蒙县,贞观十六年(642年)更名为遵义县。"遵义"一词,出自《尚书》"元偏无陂,遵王之义"。
【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为鳖国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鳖国地置鳖县,包括现今遵义、绥阳、桐梓县等。
汉承秦制。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排唐蒙出使夜郎,约为置郡。元光五年(前130年)将鳖县、符县置为郡,五年后治所由鳖迁往南广(今云南境内)。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牂牁郡,划鳖县属之。
三国时期,鳖县仍属牂牁郡。经两晋到南朝的南齐,今遵义县都为鳖县的一部分。
隋文帝时期,置牂州,大业三年(607年)改牂牁郡。领有牂牁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牂牁名为建安县。贞观九年(635年),以牂牁县置郎州六县(即恭水、高山、贡山、柯盈、邪施、释燕六县);贞观十三年(639年),以郎州地置播州六县。贞观十四年(640年)恭水县改置罗蒙县,贞观十六年(642年)更名为遵义县,仍属播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黔中道,播州改属黔中道管辖。天宝元年(742年),播州改播川郡,天宝十六年(757年)恢复播州名。
唐末播州为土豪杨氏所据。宋大观二年(1108年),首领杨光荣、杨文贵各献其地附宋,分别置播州和遵义军。宣和三年(1121)废播州为城,隶南平军;废遵义为砦,隶珍州。嘉熙三年(1239年)复设播州安抚司。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后,遵义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诏招抚。至元十四年(1277年),杨邦宪以播州、珍州、南平军地降,仍置播州安抚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升为播州宣抚司,遵义为其辖地。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播州为明玉珍所据,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玉珍投降明朝廷,洪武六年(1373年)播州升为播州宣慰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分播州地为二,改平越、遵义两军民府,平越府属贵州,遵义府隶四川,后改播州长官司为遵义县。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兵攻克遵义。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遵义府。雍正五年(1727年),改隶贵州省。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宣告脱离清政府,成立大汉贵州军政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府、州、厅建置,遵义府改为遵义县,隶黔中道。民国九年(1920年)废道制,遵义县直隶于贵州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分区设立行政督察区,遵义县隶第五督察区。
1949年11月21日遵义县城解放,11月26日成立遵义县人民政府,原遵义县城区及部分郊区建遵义市。1951年2月撤遵义市建遵义城关区。1952年恢复遵义市。1958年撤销遵义县建置,并入遵义市,1961年恢复遵义县级建置。1967年3月14日,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取代遵义专区。1978年12月,遵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遵义地区行政公署,遵义县属遵义地区。1997年6月撤销遵义地区改建为遵义市(地级市,1997年11月挂牌),遵义县隶属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