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明置安笼守御千户所,清先后置南笼厅、南笼府、兴义府。民国二年(1913年)置南笼县。民国十一年(1922年)改安龙县。因宋代的安隆洞的谐音得名,并取“帝王安栖处”之意。
【注释】
洞是宋代基本的行政组织,一州辖数洞,洞有洞官,实行洞官制度。安隆洞治在现县城东15里之干龙洞,因绿海边有天然溶洞干龙洞而得名,年久天长因音讹而读为安隆洞。
【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夜郎古国;西汉初年,于今县境及盘江流域置牂牁郡;宋代,今县境在自杞国境内;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帅,将兵30万趋贵州。十五年云南平、太祖留沐英镇滇黔,奉诏自盘江至大理60里设一堡,留军屯田,置陵元堡于棂钵寨,棂钵寨即今之安龙城旧址。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安隆守御千户所,城在安隆箐口,即今安龙城。永乐二年(1404年),安隆千户所建城垣,城周287丈,高1丈4尺。置城门四座,东名朝阳,南名柔远,西名雍熙,北名顺天,为后之安龙旧城。
清顺治九年(1652年),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由广西入驻安隆所,改安隆所为安龙府,作为行都4年。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李定国率军由广西赴安龙,奉永历君臣奔云南。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清军克取安龙府城,捷报传至京城,顺治皇帝朱笔一挥,改安龙府为安笼所,置个笼子将永历这条孽龙锁住。
康熙五年(1666年)十月,裁安南所并入安笼所名南笼所。六年(1667年),升南笼所为南笼厅。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升南笼厅为南笼府。
嘉庆二年(1797年)正月,府城南乡洞洒寨20岁布依族姑娘王囊仙、当丈寨韦朝元,举起反抗清朝压迫剥削的义旗。起义军攻府陷州连下数十城,围攻南笼府城6个月未攻破,赵义军终因力量悬殊而归于失败。镇压义军的清廷云贵总督勒保向清帝奏报,城内绅士人等随官员守御有功。于是嘉庆皇帝颁旨,将南笼府改为兴义府。自此,清代兴义府(安龙)成为黔西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府城居民达数万人,人文荟萃商旅繁盛,成黔桂滇三省边界的一座名城。
民国二年(1913年)9月,废兴义府,设南笼县。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19日,改南笼县为安龙县。
1949年12月23日,国民党安龙县政府宣布起义,接受和平解放。1950年3月15日,安龙县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2月29日,撤销册亨县建置,并入安龙县。1961年8月18日,册亨县恢复建置,从安龙县划出。1966年2月,建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9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后,复称安龙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