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明为安氏土司领地,清康熙四年(1665年)置黔西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废府置州,因在黔(贵州省)之西部,故名。民国二年(1913年)降州为县,置黔西县。
【沿革】
夏、商时为梁州南徼外“荒裔”。商末周初属鬼方联盟的卢夷国。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蜀国和鳖国地。秦嬴政二十七年(前220年)入版图,属夜郎县。
汉元光五年(前130年)属鄨县。齐、梁之际,昆明夷闽支卢鹿部占据鄨县等地,实行部族统治。唐初,卢鹿部遥附。贞观中期,鸭池河、六归河沿岸入琰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基本以今县境置龚州。
北宋沿袭唐置。皇祐至嘉祐年间(049年—1063年),卢鹿部建立“罗氏鬼国”,州名消逝。元初,置亦溪不薛总管府和宣慰司。大德七年(1303年)废亦溪不薛府、司。洪武十五年(1382年),筑水西城(今县城)。次年,置“龙九驿”中的谷里、水西、奢香(西溪)三驿站。崇祯三年(1630年)属水西宣慰司,水西城为设治地,分置则窝,以著则溪。
清康熙四年(1665年)置黔西府,辖则窝、以著、雄所三则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废府置州,因在黔之西部,故名。乾隆元年(1736年),上拨四川叙永厅岩上、岩下地入黔西州。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置黔西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6月前,全县分9个区,直至解放。
1949年11月25日黔西解放,12月3日黔西县人民政府成立,全县划5个区。黔西县隶属毕节专区。1950年划10个区。1959年2月下旬,以区建公社,乡镇改称管理区。1962年恢复各区,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为11个区,1个区级镇。1970年毕节专区改为毕节地区,黔西县隶属毕节地区。2011年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黔西县隶属毕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