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明正统九年(1444年)置陇川宣抚司,清沿袭明制,民国五年改名为陇川行政委员,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又改为陇川设治局,1952年11月21日,撤销陇川设治区,设立陇川县。陇川,因县东有陇川江(亦曰麓川江)而得名,傣语称“勐宛”,意为太阳照耀的地方。
【沿革】
先秦为勐果占壁王国(傣语称勐卯弄),建雷允城。西汉为滇越乘象国及哀牢国故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设哀牢县(今盈江县),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属宁州永昌郡。南朝属宁州永昌郡西城县(今盈江县)。北朝周至隋属濮部。唐初属为金齿部。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辖地。宋大理国为骠睒(今陇川),属腾冲府。
元初置大理等处宣抚司。中统二年(1261年)置金齿等处安抚司,至元八年(1271年)分置东路、西路二安抚司,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置镇康路、建宁路二安抚司。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平缅路,属镇西平缅麓川宣抚司。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镇西平缅麓川等路、镇康茫施柔远等路二宣抚司合并设置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驻永昌府。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理金齿等处宣抚司改置大理金齿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仍置平缅宣慰司,同年属布政司;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置平缅军民宣慰司,同年更名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自姐兰徙治故麓川府;正统六年(1441年)废,正统九年(1444年)于陇把置陇川宣抚司,仍属布政司。正统年间陇川宣抚副使驻遮放城,万历十二年(1584年)置遮放副宣抚司,属陇川宣抚司。
清初袭明制,设陇川宣抚司(下辖遮放副宣抚司),直属云南省。户撤、腊撒长官司属永昌府。顺治十七年(1661年),陇川宣抚司(下辖遮放副宣抚司)划归永昌府。雍正二年(1724年)裁户撤、腊撒二长官司。雍正八年(1730年)7月,永昌府属迤西道。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复置户撒、腊撒二长官司(今陇川县户撒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10月,升永昌府属腾越州为腾越直隶厅,将陇川、遮放(副)宣抚司及户撒、腊撒二长官司划归腾越厅。道光二年(1822年)9月,降腾越直隶厅为散厅,复属永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陇川宣抚司改为陇川弹压委员,兼辖户撒、腊撒二长官司。民国五年(1916年),陇川弹压委员改为陇川行政委员,旱季驻章凤,雨季驻杉木笼;腊撒长官司并入勐卯行政委员,户撒长官司并入干崖行政委员;陇川行政区均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裁腾越道,设立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公署,陇川行政区属之。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陇川行政委员改为陇川设治局(1935年6月批准),属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公署。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废云南省第一殖边督办公署,改设腾龙边区行政督察区(一说为1938年),陇川设治局属之。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陇川设治局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腾冲县,1943年移驻保山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陇川设治局属云南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驻腾冲县)。
1950年5月陇川解放。1951年12月21日成立陇川县各民族联合政府,隶属保山专区。1952年11月21日,撤销陇川设治区,设立陇川县。1954年9月11日,设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地级),陇川县属德宏自治区。1956年4月29日,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属德宏州。1958年11月30日,陇川、瑞丽合并为瑞丽县。1959年11月1日,陇川、瑞丽分设,恢复原建制。1969年11月撤销德宏州,并入保山专区,陇川县属保山专区。1970年保山专区改为保山地区,陇川县属之。1971年11月恢复德宏州,陇川县属德宏州。1998年4月29日,陇川县人民政府驻地由城子镇迁至章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