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据《今县释名》:“汉武帝时,彩云见于白厓,县在其南,因名云南。”,以后一直称云南,民国七年(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改称祥云县。取“吉祥的云南”之意。
【沿革】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置云南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为云南县,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置云南郡,郡治设今云南驿,与县同治。云南郡辖云南(今祥云、弥渡)、蜻蛉(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栋(今大姚南部及姚安)、姑复(今华坪)、遂久(今永胜、丽江)、邪龙(今巍山、漾濞、南涧)、叶榆(今大理、剑川、洱源、鹤庆)7县,隶属益州庲降都督府地。
晋初改庲降都地置宁州,云南郡属宁州。西晋泰始六年(270年),云南郡领县增加云平、永宁两县,一共9县。永嘉五年(310年)分云南郡之叶榆县设东河阳郡。建始年间又分云南郡之蜻蛉,弄栋2县归兴宁郡,至此云南郡领云南、东姑复、西姑复(遂久县)、云平、邪龙5县。咸和八年(333年)蜀李雄占据宁州,立建宁国,云南郡属建宁国。建元元年(343年),李氏置汉州,云南郡属汉州,东晋后期长期纷乱,西南爨氏乘机霸占南中(西南地区),自袭宁州刺史,历晋末,南、北朝至隋初,袭西晋旧制,云南郡属爨西地。
隋开皇初爨氏降,开皇三年(583年)废郡,设南宁州总管府,云南县隶之。开皇十七年(597)爨氏叛,太平史万岁征剿,兵达并平定爨氏地,县境未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称“云南国诏西二河侯”。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西宗州,州治设云南驿,领宗居(云南驿)、河西(今普棚)、石塔(县址不详)3县,隶属南宁总管府。同年置髳州,领濮水(米甸)、歧星(楚场)、铜山(乔甸)、蜻蛉(大姚)4县,先后属南宁总管府,戎州、姚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年)置云南州,州治设今旧站村西。贞观三年(629)改匡州,领勃弄(弥渡)、匡川、永平3县,先后属南宁州、戎州、姚州。贞观六年(632年)置南宁总管府,更置戎州都督府,西宗州隶之。贞观十一年(637年)西宗州去“西”字,称“宗州”。永徽年间(649年~655年),置镜州,州治设今高官铺,领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6县,属戎州。麟德元年(664年)分戎州地置姚州都督府,西宗州属姚州。同年,置波州,属姚州都督府。天宝九年(750年),南诏尽占姚州都督府地,废唐设置,筑云南城于云南驿。贞元年间南诏国设云南节度于云南城。元和元年(806年)废云南节度,以其东北部置弄栋节度,西部(今县境)置云南(今下川坝)、品甸(今城川坝)两赕。宋大理国为云南睒、品赕,属大理。
元宪宗六年(1256年),县境内立品甸千户所,属大理下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品甸千户所改为云南州,隶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大理市凤仪);同年,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弘治二年(1489年)设你甸(今米甸)、楚场、安南坡(今下庄安南关)3巡检司,直属大理府,同时于云南驿设土驿丞。崇祯八年(1635年)析县辖楚场里于米甸设德昌县。
清初沿明制,为云南县属大理府。顺治十六年(1659年)裁德昌县。康熙五年(1666年)裁你甸、楚场、安南坡3巡检司和云南驿土丞。康熙九年(1670年)9月,置永昌守备道,大理府为其驻地。雍正八年(1730年)7月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
民国二年(1913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云南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滇西道改为腾越道,云南县隶属之。民国七年(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改称祥云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祥云县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设12个政务视察区,祥云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省政务视察区增加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二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视察区减为7个,祥云又改属第四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视察区又恢复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一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祥云县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祥云县属滇西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区。1950年4月,宾川、祥云两县将插花地相互归并。1956年11月16日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属大理州。1958年1月,祥云县的海稍14个村,划归宾川县。9月,祥云县的乔甸乡,划归宾川县。1960年9月13日,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62年3月27日,恢复弥渡县,恢复宾川县,1964年,祥云县雄鲁么公社(乡),划归宾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