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弥渡古名勃弄川,相传古代是一片江洋浩瀚的水乡泽国,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又称“弥渡”,清代为讳水患,改称弥渡。据《赵州志》载《迷渡考》称,古时这里一至秋霖,众水汇聚,汪洋若海,往来之人每每失路,遂有“迷渡”之名。到明末以后,江河泉塘得到初步治理,清雍正间始改“弥渡”,民国元年(1912年)5月,设立弥渡县,因弥渡集市而得名。
【沿革】
西汉属益州郡云南县地。东汉属益州永昌郡云南县地。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云南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云南县地。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属剑南道姚州。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今弥渡属南诏国勃弄赕,治地白岩。后历经“大长和国”、“天兴国”、“大义宁国”,今弥渡建置因袭南诏称勃弄赕。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今弥渡属大理国天水郡(郡治今大理凤仪镇)。
元宪宗三年(1253年),弥渡隶属大理下万户府赵赕千户所。至元十一年(1273年)改置建宁县,治地白岩,属大理路赵州。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革建宁县省入赵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弥渡地方置定西岭巡检司,迷渡市(即弥渡街)设巡检司,属大理府赵州所辖。
清沿明置,弥渡地方设白崖巡检司、弥渡市巡检司,今弥渡分隶于大理府赵州、云南县、蒙化厅。雍正九年(1731年),裁白崖巡检,移大理府南关分府通判驻弥渡,为弥渡市督捕通判,署址弥城西街。
民国元年(1912年)5月,设立弥渡县,以赵州九里全境,蒙化三约六约,祥云云白川地建置弥渡县,改通判署为县公署,属蒙化厅辖。民国二年(1913年),弥渡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腾越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弥渡县直属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49年4月18日,弥渡解放。1950年1月1日弥渡县人民政府成立,属滇西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1950年3月1日,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撤销大理专区,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1960年9月13日,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祥云县属大理白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3月27日,恢复弥渡县,仍属大理白族自治州管辖。1968年3月,弥渡县人民委员会改为“弥渡县革命委员会”。1981年3月,恢复弥渡县人民政府,仍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