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称北胜州,属丽江路宣抚司。命名“北胜”是因为:忽必烈从甘肃出兵,自北而来,到大渡河兵分三路,进攻大理,其中一路首先占领永胜,以自北而来,首战取胜之意,取名“北胜”。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得名于永宁、北胜两地合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正式批准永北更名为永胜。据《云南省各县疆资料》:“永北之名,因永宁,北胜而起。”然永北有永远败北之意,故改名永胜,以求祥瑞征兆。
【沿革】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永胜县为遂久县地,属越南郡,首府设在至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直至东汉。蜀汉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南征,设置郡县,将遂久县改属云南郡,首府在今大理州。东晋时名姑复县,仍属云南郡,直至南朝的梁、陈。
唐武德七年(624年),置靡州,属姚州都督府。唐贞元十一年(795年),南诏设置北方,后改名成偈,先后属剑川和铁桥节度。后晋石敬塘天福二年至南宋末年(937年-1277年),设成纪镇、善巨郡,属大理国。
元朝初至元十五年(1278年),设施州(辖今永胜、华坪两县),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升北胜州为府,管辖金沙江东岸的北胜、永宁、蒗蕖、顺州等地,仍以高氏为知府,属丽江路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征南大军进云南,土酋高、章、子氏降明。开初,仍以北胜府治理。洪武十六年(1383年),改北胜府为北胜州,降章氏为北胜州副同知,高氏为北胜土知州,属鹤庆军民府管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云南行都军民指挥使司,实行“改土司流”。除管辖北胜、永宁、蒗蕖、顺州外,又在永胜县城区、三川坝(金官、梁官)、南区(今程海、期纳、涛源、片角等乡镇)推行“寓兵于农”的屯田制,正统六年(1441年),升北胜为直隶州,属云南省布政使司,从此不属澜沧卫管辖。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清兵入云南,北胜等地官府附清朝。顺治十七年(1660年),永胜、华坪仍称北胜州。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奏准开辟北胜关,与西藏达赖喇嘛、青海根都台吉在此以茶换马,被称之为“茶马古道”。康熙五年(1666年),北胜州属大理府。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取消澜沧卫屯伍制,军屯土地、户籍人口、赋税等统属北胜州管辖。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再升北胜直隶州为永北府,永宁、蒗蕖、顺州隶属。“永北”二字的来历,实为永宁、北胜之综合。雍正二年(1724年),丽江土知府木氏“改土归流”;次年,木氏所属梓里、睦科、大弯、米厘、松坪、喇嘛、楼子海等地(即今松坪、大安两乡)划属永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永北府为永北直隶厅,属迤西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并华荣旧衙坪两经历署,设荣坪县(民国二年称华坪县),仍属永北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政权仍沿清制,称永北直隶厅。民国二年(1913年),全省各府、厅、州一律改县,省以下留道。划永北直隶厅为永北、华坪二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观察使为道尹,永北县以下设金江、仁里、宁蒗县佐(又名分县),再辖土司约甲。民国十八年(1929年)8月,县公署改名县政府,县知事改名县长。废道制,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3月,中央通令废除县佐。永北所属县佐始行撤销,以宁蒗为设治局,直属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正式批准永北更名为永胜。
1950年永胜县属丽江专区管辖。1958年永胜县、华坪县合并设永华县;1959年复设永胜县。1970年丽江专区改为丽江地区,永胜县属丽江地区管辖。2002年12月丽江撤地设市,永胜县属地级丽江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