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罗平原名罗雄,本系人名。相传为盘瓠后裔,唐南诏国、宋大理国时期,曾用作“罗雄部”之部族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至明代中叶,均用作“罗雄州”之州名。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平定土知州者继荣之叛乱,遂易“雄”为“平”,更名为罗平,以志其平叛之功。
【沿革】
罗平战国时期至秦朝未年,为漏卧候国腹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漏卧县,隶属牂牁郡。蜀汉、两晋、南北朝仍名漏卧县,改属兴古郡。隋为南宁州总管府属地。
唐设于蛮、为塔敝纳夷甸。武德七年(624年)置盘水县,属盘州(西平州)。贞观年间(627年—649年)为郎州都督府属地。天宝年间(742年—756年)相传为盘瓠后裔罗雄者所踞。至其孙普恐,改塔敝纳夷甸(南诏之爨部地)为“罗雄部”,隶属于南诏国石城郡。宋仍为罗雄部,是为云南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一,隶属于大理国石城郡。至南宋晚期,云南东部土司从大理分离出来,建“自杞国”,罗平为其“自杞国”中心地区。
宋保佑元年(1253年),忽必烈灭大理。南宋宝佑二年(1254年),云南统一,建云南行中书省,罗雄部归附,隶普摩千户所。元至元十三年(1267年),割夜郎部,置罗雄州,辖亦佐县(今富源县地),隶属于曲靖路。
明初仍置罗雄州。永乐初年(1403年)析亦佐县,直隶于曲靖府。罗雄州仍存。万历十三年(1585年)裁定雄守御千户所,调建于罗雄州。万历十五年(1587年)改土归流,四月改罗雄州为罗平州,并移治所于今县城内,隶属于曲靖军民万户府。清初因之,康熙八年(1669年)裁亦佐县并归平夷县。罗平州仍存,隶属于曲靖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改县,始称罗平县,隶属于滇中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曾直隶省。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2月29日)析“飞地”仁安镇、振义乡归师宗、泸西二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隶属于宜良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师宗析小红班、小马街二村入罗平县。
1949年1月初,成立罗平县人民解放委员会。3月1日,罗平县临时人民政府在板桥建立,隶属于罗盘区专员公署。1950年隶属于宜良专员公署。1954年改属曲靖专员公署。1958年10月26日,师宗、泸西、罗平三县合并为师宗县。1959年2月15日,从师宗县析出泸西县归并红河州弥勒县,师宗与罗平2县合并为罗平县。1961年7月1日,恢复师宗、罗平县二县制。1970年曲靖专区改设为曲靖地区,罗平县属曲靖地区。1997年5月6日,撤销曲靖地区,设立地级曲靖市,罗平县属曲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