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来】
“喜德”,是彝语“西冻”的汉语译音另写。彝语全称是“西冻拉达”或“喜德拉达”。 “西冻”(喜德),是指“被咬住了”的意思。“拉达”,是指沟壑、山谷之意。1952年8月,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靖远区合并,于1953年2月24日建立喜德县,因彝语称该地为“西冻拉达”,于是根据“西冻”二字的汉语谐音,而命名为“喜德”县。
【传说】
相传,在公元800年左右,居住在现今雷波县卡哈洛区和千万贯石板滩沿金沙江一带住有一户靠养着鸬鹚一边打鱼、一边靠打猎为生的彝族人家。这户彝族人家源于“比革惹恩”支,汉马姓。有一次,这户人家带着鸬鹚、猎犬猎捕一只奇大的獐鹿越过码姑山至现在喜德县城下面附近的“依子罗”地方时,那一只奇大的獐鹿方才被猎犬咬住。经过无数天的追猎,这一户人家才终于把那只奇大的獐鹿猎捕到手。
由于这户人家依然喂养的有鸬鹚,很早时候“依子罗”这个地方是一个湖,这户人家在这里定居下来后,依旧在湖里一边靠打鱼、一边依靠打猎为生。鸬鹚,彝语叫“依子”,有的地方叫“依则”或“依则勒低”。后来,当地原住居民都叫这户人家时干脆直称呼他们为“依子”。“依子”,就是指“鸬鹚”的意思。
“西冻拉达”或“喜德拉达”就是指这次猎捕那只奇大的獐鹿中,意思是獐鹿被猎犬“咬住”的地方。“依子”后人至今居住在喜德县城附近的“依子罗”以及拉克之地,汉姓殷。
【沿革】
喜德县历史上为西南夷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其地域分属台登、苏祁、邛都3县。唐代隶属台登、越2县。唐中叶以后,其地为南诏所据,南部为建昌郡所辖,北部为勿邓、两林部族属地。大理国时期,南部为建昌府所辖,北部仍为勿邓、两林部族属地。元代为邛部所辖。明代分属军番卫冕山桥后守御千户所、建昌卫礼州后守御千户所。清康熙二十二年设冕山营。雍正六年分属西昌县、冕宁县、越厅。雍正八年设冕山分县。
民国十九年(1920年)改行新县制,冕山分县撤销,其地仍分属越、冕宁、西昌三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境内设耳布地、咀白、巴且三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咀白并入耳布地政治指导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耳布地更名为普提政治指导区,巴且更名为巴溪政治指导区。同年划三岗、普提、巴溪三个政治指导区设宁东设治局。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北山模范政治指导区。
1951年1月16日,境内建立凉山第一个区域自治政府——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隶属西昌县。1952年8月,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靖远区合并,于1953年2月24日,建立喜德县,隶属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划归四川省。1978年10月,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喜德县划属凉山州。